——记市五四奖章获得者、河北德金玻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耀亮
本报记者 王帅薇 通讯员 张栋
5月23日早8时,河北德金玻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耀亮和往常一样走进生产车间,开始查看机器运转参数,不时驻足观察工人操作流程,记下关键细节。“车间里每个螺丝都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必须较真。”这个90后“厂二代”认真地说。
7年前,胡耀亮从海外留学归来,带着改变家乡玻璃产业的“豪情壮志”投身企业。留学期间,他目睹光伏玻璃高端市场被国外巨头垄断,而沙河的玻璃产能虽占到全国五分之一,却困在低端建筑玻璃市场打价格战。“守着‘金山’要饭吃,这不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用新技术让沙河玻璃“突围”。
2019年,胡耀亮力排众议,建议企业投入16.8亿元改造老厂区生产线。当“拆除稳产10年旧窑炉”的消息传出时,质疑声此起彼伏。但随着“一窑两线”横火焰窑炉建成投产,争议迅速转为惊叹。80+150t/d的产能配置,搭配零号纯氧枪、纳米保温材料等先进技术,这条生产线实现年产1.1mm及以下超白超薄电子玻璃144万重量箱的突破,产品一举打入太阳能基板、高档汽车玻璃、液晶显示器等高新技术领域,让曾经的反对者也服气了。
企业创新步伐没有停歇。2021年,胡耀亮带领团队研发的“气悬浮+激光定位”输送系统,把实验室智慧转化为生产动能,让0.8毫米的超薄玻璃如同在空气中“漂浮”般平稳传输,传输速度提升20%,抖动率下降3个百分点。产线试运行当天,单日玻璃损耗减少价值超12万元,累计节约成本突破2亿元,成为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典型案例。
如今的德金玻璃厂区,景象已焕然一新。八面徽派景墙组成的“鸿昇绿岛·湡水八景”如诗如画,文化长廊用全景再现“从石头到玻璃”的生产脉络,展厅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玻璃艺术品。这个全国玻璃行业首个国家级工业旅游区,不仅成为工业与文化融合的新地标,还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好去处。
前不久,胡耀亮获评市五四奖章。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目标:打造玻璃产业“三座灯塔”——绿色制造标杆、特种玻璃研发中心、工业文旅样板,让沙河玻璃从“产量第一”变成“技术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