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快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一米视角”托起城市未来
本报记者 丁邵一
雨后的邢襄生态园里,孩童们踩着防滑地砖追逐蝴蝶;信都区李村镇富兴社区的公益课堂上,纸笔摩擦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在邢台市特色产业集群展馆的互动体验区,研学队员们沉浸式体验家乡特色产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成果……“六一”儿童节临近,各地相继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助力打造更加可感可及的温暖之城。
生态与人文交融 打造儿童友好公共空间
“这片槐树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280吨,相当于1000个小朋友的呼吸量……”5月18日,在邢襄生态园里,绘声绘色的科普讲解声引得大家驻足聆听。设计师把林间步道改造为自然课堂,许多植物都配有儿童视角的科普牌。正带着女儿辨识银杏叶的市民张秀志感叹:“防撞护栏高度刚好到孩子胸口,洗手台还设计了脚踏板,细节处都是关爱。”
5月20日,邢台泉文化体验中心解锁了全新区域。在沉浸式投影区的“邢州泉水的旅行第一幕”,让孩子们跟随潺潺泉水领略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借由PICOVR一体机,古代水闸的拼装流程,船闸、补水闸和减水闸的工作原理一目了然。中心还设置了水文模型和节水科普互动屏,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增加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邢台海洋乐园把儿童安全标准贯穿设计始终,采用防滑地面、圆角家具等;邢州曲艺社在传统曲艺表演中加入AR技术,让孩子们沉浸式体验剧情的起伏和角色的情感变化;全市32处儿童友好公园则构建起“生态教育矩阵”……近两年来,我市把儿童发展需求纳入城市发展中,持续织密儿童友好设施网络,儿童友好公共空间格局日趋完善。
文化供给升级 培植儿童成长教育矩阵
“老师,我们下节课画什么啊?”“老师,我们可以开始学水粉了吗?”……在孩子们的簇拥中,武小芳老师走进信都区李村镇富兴社区的儿童书画室,开始了当天的公益课。
“课余时间安排难,是社区大多数家长的心病。”富兴社区党支部书记邓为娜介绍,富兴社区通过百姓议事厅征集社区居民意见,协调开设公益课堂,有美术、舞蹈、口才等多种特色课程供孩子们选择。丰富多彩的课程、贴心周到的看护,既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又让孩子们的童年多姿多彩。公益课堂开办4年来,累计受益人数超过2000人次。
不仅如此,社区还设有父母课堂,联合学校开展“四点半”暖心课后辅导课堂和家庭教育讲座,吸引家长回归社区,深入营造邻里守望、互助成长的家庭教育氛围,支持和帮助少年儿童成长成才。
南和区探索“托育为主体、儿保为依托”医育融合体系,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专业化照护;临城县连续数年在暑期托管班开设“趣味课堂”,急救培训、艺术课程、运动竞技等丰富的内容,让众多儿童告别“假期空白”;育红小学泉北校区开设家庭教育系列讲座,聚焦作业习惯培养、心理健康疏导,搭建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桥梁。
“现在孩子参加的活动,既能让孩子学到各种知识,又能让自己安心工作。”家住襄都区的学生家长李娟说,常常还没到周末,她的孩子就想参加社区、学校等举办的各种活动了。这种复合型文化供给,正成为我市儿童服务的新常态。
聚焦儿童成长全周期需求,我市加快构建普惠托育与特色教育并行的服务体系,家校社协同发力培植儿童成长教育矩阵,推动儿童从“被动学习”转向“全面发展”。
研学沃土育新苗 让孩子在行走中成长
不久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探秘自然与人文”主题研学活动在邢台学院举行。信都区幼儿园的孩子们化身“小小探索家”,在自然馆内近距离观察金雕、蝴蝶等动植物标本;走进地质馆欣赏恐龙蛋化石、紫水晶等实物展品;前往白瓷馆,感受邢窑瓷器跨越古今的工艺之美。
邢台拥有3500多年建城史,泉水资源得天独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市教育局举办“趣研‘泉城’乐学‘知邢’”2025年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将历史文化、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主题融入课程设计,让学生在行走中感知家乡文化,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在郭守敬纪念馆,学生们透过浑天仪复刻模型学习天文知识;在好南关休闲街区,民国风情建筑和丰富多彩的商贸文化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在抗大陈列馆,红色情景剧使革命故事鲜活起来;在德玉泉乳业有限公司,孩子们品尝乳品,体验“挤奶”,参观从原料奶检测到无菌灌装的全流程现代化生产线,直观感受科技给传统畜牧业带来的深远影响。
据悉,我市将持续完善研学实践长效机制,不断推动全域研学、规范研学走深走实,以沉浸式参观、课题探究、互动体验、技能实践等形式,推动学科知识与现实场景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同时,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脉与生态发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