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响传承600年的鼓声

2025-04-27 07:03:36 星期日  来源:邢州报

界家屯排鼓

敲响传承600年的鼓声

扫码看视频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郭红玉 通讯员 王平群文/图

身着大红色传统服装,有的斜挎腰鼓,有的双手持镲,随着堂鼓的敲响,表演者花样穿行、咚咚锵锵配合着,瞬间将现场的欢乐氛围拉满。4月26日,在邢台豫让桥街道界家屯,一场浩荡的排鼓表演打破了村子的宁静,吸引了众多村民围观。

历史悠久

界家屯排鼓在该村流传已久,与长信排鼓等流传于邢台的排鼓一样,起源于明代,鼎盛于清代。界家屯排鼓有自己的风格,目前,有一支30多人的排鼓队。

该排鼓表演时,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也可进行上百人的表演。套路包括二龙出水、四门兜底、十字传花、双龙传花等,并分别加配行路鼓、跑花鼓、斗镲鼓和老鸹归巢鼓4种鼓器乐。

界家屯排鼓最有特色的地方就在于队列纵横变化有序、敲击有力、鼓声丰满欢腾。表演由二人对敲到四人对敲,再到二龙出水、四门兜底、十字传花、双龙传花,队形或方形或圆形,或一字队形或十字花形,变化多样。气势奔放而不失威武,喜庆,常用于宗教、民俗、典礼等相关活动。

排鼓表演在该村一直流传至今,且四处展演,仅2024年,界家屯排鼓队就在任泽区、市区好南关、沙河等地演出20多场次。

该村的《王氏家谱》里记载,明朝永乐四年,始祖王成辅由山西洪洞汾邑河东迁址河北邢邑(今邢台)界家屯村,自此,排鼓开始在当地承袭流传,并不断形成了如今独具特色的界家屯排鼓,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传说,明朝年间本村有一书生屡考屡败,屡败屡考。数年后忽闻其声名鹊起,准备回村跨马游街,村民连夜点松柏灯并在村外的土岗上擂起排鼓夹道欢迎。如今,界家屯村外的茶棚、水场岗、南岗、北岗、东岗、西岗、甜枣岗等一些地名,依旧留有土岗擂鼓夹道欢迎的故事。

传承不断

“排鼓是个绝活,时间或长或短,人数或多或少。目前没有鼓谱参照学习,都是听着鼓点一代一代言传身教传下来的,没有捷径可走。”该村75岁老人王付林说,自己20多岁就开始组织本村排鼓表演,演练排鼓的难忘画面,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80岁的郑凤祥老人回忆,他的爷爷就是界家屯排鼓的老鼓手之一,教排鼓时,非常严厉。爷爷手里常拿着两根木棍,一边教敲鼓方法一边检查敲鼓队员的掌握程度,发现敲错的,直接就用木棍进行敲打训诫。

“我的爷爷也是老鼓手之一,跟他学的时候,敲不对鼓点不让吃饭。”72岁的界增林老人称,那时候,每逢过年,学习敲鼓的人都来家拜年。他还记得,经常有外来村民聚集在村北的土岗上,手拿木棍敲树来模仿敲鼓。

1970年出生的周海伟,与排鼓结缘40多年,现在是界家屯排鼓代表性传承人。他常常将手指当作鼓槌对着桌子、板凳或门框敲打。“这是村里的一笔精神财富,也是我的爱好。”他说,现在条件好了,更得好好将其传承下去。

历史的脚步从未停下,界家屯的容貌历经沧海桑田焕然一新,邢台金融中心、邢台银行、泉城礼堂等地标性建筑物依村而建。界家屯村党支部书记胡宏荣说,生活在变,村民对排鼓的感情一直都在。排鼓就如同界家屯人的魂,把村民凝聚在一起,想擂鼓的村民越来越多。

为积极响应“文化兴市”战略,使界家屯排鼓代代相传,界家屯村目前已在积极申报非遗项目,村里还投资1.5万元增添了锣鼓铙镲家什及服装。同时,该村已开始编印《界家屯排鼓志》,系统地记录界家屯排鼓起源、发展以及鼓谱、打法、人文故事、传承谱系等。

邢台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