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密新材:持续攀登特种新材“金字塔”
【编者按】
近日,省政府表彰2024年度河北省优秀民营企业、优秀民营经济人士,我市7家民营企业、8位民营经济人士获表彰,展现了我市民营经济的蓬勃活力。即日起,本报陆续推出专题报道,解码民营企业发展密码,记录民营经济人士奋斗故事,以期为更多民营企业提供借鉴,激发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激情,汇聚起邢台跨越赶超发展的磅礴力量。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王芳
4月26日,走进位于任泽区的河北华密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种类繁多的特种工程塑料颗粒令人目不暇接。近年来,该企业聚焦主业、勇闯新路,焕发出勃勃生机。
华密新材是专业生产特种橡胶混炼胶、特种工程塑料和特种橡塑密封及减震制品的高新技术企业。30年间,华密新材从最初生产橡胶密封件的小作坊,逐步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我市首家在北交所上市的企业,入选2024年度河北省优秀民营企业名单。
乡间走出“小巨人”
“看,那就是我们正在扩建的特种橡塑产业技术研究院。”华密新材董事长李藏稳指着拔地而起的研究院大楼,眼中闪烁着自豪,“这座研究院建成后,将攻克橡塑领域多项技术难题,推进关键材料的国产化突破。”这家从县域走出的企业,如今已成为省内特色产业集群的标杆企业。
时间回溯到30多年前,华密新材的创业故事始于任泽区天口镇辛兴庄村的一个家庭作坊。1989年,李藏稳创办任县华光密封件厂。“每个订单都是打开市场的‘钥匙’,必须确保质量过硬。”李藏稳深谙质量即生命,他回忆,当年为湖北随州一家农机修理厂紧急赶制的一批液压油封橡胶圈,凭借过硬的质量赢得了客户信赖,成功打开了湖北市场。
在市场竞争中摸爬滚打多年,李藏稳深刻认识到,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必须加大投入。1996年,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告别了手工生产时代;2001年,引进产品试验检测设备,提高产品质量。
通过持续加大设备、科创研发等投入,华密新材的产品历阶而上,实现了从汽摩配件生产商到核心材料研发商的转型升级。一汽集团、中国中车、中国石油、三一重工等行业领军企业位列其客户名单。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高铁动车、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
创新驱动“华密造”
在华密新材的实验室里,一组数据令人惊叹:采用特种工程塑料制造的零部件,重量仅为同体积钢材的六分之一,却在耐腐蚀、耐磨性等关键指标上实现超越。“这些材料已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华密新材研究院副院长张伟说。
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创新驱动。2012年,面对日本企业半年的交货期,华密新材仅用一个月就攻克了动车密封件技术难题。“那次攻关让我们意识到,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李藏稳说,此后,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研发,致力于突破技术壁垒,实现更多技术“中国造”。
创新驱动,人才筑基。华密新材与中国科学院、河北省科学院、青岛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紧密合作,建立起一支150余人的研发团队,并配备先进的研发设备和实验室,开展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目前,该公司拥有专利64件,其中发明专利28件、实用新型专利36件。
经过持续创新,华密新材成功研发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橡塑材料及制品,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石油机械、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
制定标准加速“领跑”
走进华密新材的智能化车间,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令人印象深刻。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库,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把控。企业建立了覆盖研发、生产、检测全流程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始终如一。
正是这种对标准极致的追求,华密新材在2019年成功跻身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单位行列,实现了从执行标准到制定标准的历史性跨越。
标准话语权就是产业主导权。近年来,企业已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9项、团体标准4项、行业标准2项。公司检测中心已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取得了4项计量建标资格证书。“华密”二字的内涵已从“密封件”升级为“精密制造”。
今年以来,任泽区出台《任泽区特色产业集群“共享智造”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计划》,华密新材依托河北省特种橡塑产业技术研究院共享创新平台,以及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组成的专家团队,积极为全区橡塑制品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知识产权转化,带动近亿元的产业规模效益。
面向未来,华密新材的视野更加开阔,除继续深耕汽车、高铁等传统领域外,企业已将目光投向无人机、直升机配套等低空经济新赛道。“标准创新永无止境。”李藏稳表示,企业将持续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贡献更多“华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