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岩:邢台,是我热爱的地方
扫码收藏
闫岩,河北省保定市人,现居邢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文学院第十六届合同制作家,邢台市作协副主席。在《小说界》《作品》《长城》《时代文学》《芒种》《青春》等发表小说多篇,2017年,获第二届“孙犁文学奖”。多篇小说被各种学生读本选载并收入各类中考、高考模拟试题,先后出版小小说集《大爱无形》《一直奔跑》《天使的翅膀》《最美的化妆》、长篇小说《蒲公英飞舞》《烂若光华》等。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牛景敏通讯员 刘红旗
为梦想而努力
1994年,从小生活在保定小山村里的闫岩,和一个女伴来到了邢台。那时,她不会知道,这个看似偶然的决定,改变了她的一生,从此她把生命之根扎在了邢台这片土地上。
闫岩从小就热爱文学,在老家时,她就开始了写作。最初写的四篇稿子,《保定日报》采用了三篇。到邢台后,她更是一边打工,一边学习,一边写作。工资之外,偶尔的稿费给她的生活也带来了缕缕阳光。
2004年,闫岩听说晶牛集团宣传部招人。她凭着发表过的一大摞作品进了晶牛。
进晶牛,是闫岩命运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她有了自己固定的工作。她一直有一个记者和作家梦,虽然没有当上真正的记者和作家,但在晶牛做的全是记者和作家的事。
2017年,闫岩《小说界》上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获得孙犁文学奖。那时,她掉下多年没有掉过的泪水——因为这也算是对她努力了这么多年的一个见证。
闫岩打工时代的一个朋友说,她是看着闫岩一路走过来的,看着她把努力与奋斗演绎得淋漓尽致。可闫岩觉得命运待她不薄,如今两个儿子一个做原创歌曲,一个考上了重点大学。她很知足,但也很努力,在她的世界里,努力就好,至于能走到哪里,那是顺其自然的事。
骨子里的善良
闫岩本是山沟里一个没有读过大学的小丫头,十七八岁离开家,到外面的世界来闯荡。一边打工,一边读书,一边写作,先从发“小豆腐块”开始,在文学的道路上摸爬滚打,靠她发表的文字,谋得了稳定的工作,生活一天天美好起来。
她说,她这一路不容易,可是这一路,也遇到了许多善良而有爱心的帮助。
闫岩1994年从保定来邢台,在这30年间,她的母亲来过3次,总共待了一个星期,也没有同过多的人接触,可说起邢台,她总说,那里的人淳朴善良。她一点都不了解邢台,可她为什么总这么说呢?那是因为她觉得宝贝女儿从小姑娘时就来邢台,在没有任何亲人的情况下不被人欺负,并且生活得越来越好,那肯定是与邢台人的淳朴善良有关。
对于邢台人的善良,闫岩还之于善良。
闫岩善待同事、邻里,善待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
有一次去高铁站送朋友,碰到下雨天,她把一位问路的50多岁老大哥送到了人民医院后,得知其没有回老家的车了,就又把他送回了隆尧南位村。
她喜欢养猫,她的背包里总背着“三宝”:一宝是书,二宝是创可贴,三宝就是猫粮。因为她怕在路上碰到可怜的流浪猫……
闫岩说,无论我在城市待了多久,骨子里,我还是农民。我觉得淳朴善良是农民的本质。
回忆都很美好
岁月悠悠,老巷深深。老街旧巷是有魅力的,它往往铭刻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往往牵动着大半个城市的记忆,总给人一种风韵犹存的感觉。
闫岩初来邢台时,曾在北长街租住过五年,她对邢台古城有着深厚的感情。
她说她喜欢北长街,一是喜欢它的古老:青石板的街道,古旧的灰砖房,时久虬枝的树木,窄窄的小巷,那种景象总能给人一种静美之感。二是喜欢它的烟火味道:从喧嚣的小街采购回来一些新鲜食材,回家精心制作成一桌香喷喷的饭菜,慰藉肠胃的同时也慰藉心灵,让人感受到人间温暖。
当她听说北长街被一幅幅色彩斑斓、创意无限的墙绘装扮起来后,就迫不及待地背上相机,去游览体味了一番。北长街北口那家咖啡店的外墙上面绘制的特大杯咖啡倾倒而出、“邢州古城”标识、“时光小卖部”的墙绘……不仅为街道添上了缤纷色彩,也留住了几代人对童年的美好记忆。
然后把这些体验写成文字,发表在邢台的报纸上。
闫岩不仅在北长街租住过,在刚到邢台的十年里,她在新西街、公园东街、西仓巷都曾租住过,那时的回忆都很美好,也成了她创作的富矿。邢台,是她热爱的地方。因为有了这座城,才有了她的现在。
邢台,对她来说,就像翻开一本城市记忆之书,虽历经岁月的涤荡,却刻录着生活的痕迹。把古老的文脉融入日常,不仅得到了传承发展,也在新时代获得了更加隽永的生命力。邢台,是她很爱很爱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