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舰
又是一年清明时,春风几缕思故人,长歌浩荡祭英魂。连日来,广大市民纷纷以各种形式祭奠、缅怀革命先烈,深切缅怀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让英烈精神成为激励后人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当缅怀的烛光照亮来时路,照见的恰是人们奔赴远方的精神坐标。
缅怀是一座桥梁,连接着精神的传承。清明时节写下的一封家书、擦拭的一座墓碑、献上的一束白菊,传递的是血脉里的家国情怀。英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先辈筚路蓝缕的奋斗、祖辈耕读传家的坚守,都化作滋养当下的精神养分。这种穿越时空的精神接力,让信仰的火种生生不息,让奋进的力量代代相传。
缅怀更是一声号角,激荡着奋进的足音。今天在烈士陵园伫立的每一分钟,在纪念馆凝视的每一件旧物,都在回答一个命题: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开创未来?最好的缅怀,从来不是泪水的泛滥,而是将追思转化为实干,把精神转化为行动。三尺讲台上的教师多一份仁心,田间地头的工作者多一份笃定,实验室里的科研者多一份执着,便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悼念与追思更应与使命同频。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民生保障……每一项事业都关乎未来。把清明时节凝聚的情怀,化为破解发展难题的智慧;将慎终追远沉淀的思考,转为攻坚克难的勇气,这才是新时代应有的纪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