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里的太行泉城”之惊蛰节气篇
诗舞惊蛰韵 春约百泉边
一场非遗与诗意的约会
要刚 篆刻
扫码看视频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范骁 张婵娟 文/图
3月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纷纷扬扬,浸润了脚下的大地,也为太行泉城披上了一层朦胧纱衣。
当日,邢州报编辑部联合市诗词协会,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隆尧招子鼓”的传承人,以及邢台日报社小记者、市民代表,齐聚百泉复涌纪念馆,共同迎接惊蛰节气的到来。
这一天,招子鼓的震撼鼓点、春雪飞舞的窸窣细语、古诗新赋的诗意吟诵,交织成独特的“惊蛰”乐章,为百泉竞涌的太行泉城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韵味。
天象里的惊蛰
这一日,诗人冯国防是带着特殊任务来的,他要给孩子们普及“惊蛰”。
在百泉复涌纪念馆大厅里,在冯国防绘声绘色的讲解中,天象里的惊蛰、天气里的惊蛰、农事里的惊蛰、文化里的惊蛰,一一在孩子们面前展开。
惊蛰过后,天气变暖,震耳欲聋的雷声仿佛能惊动冬眠中的动物,将它们从沉睡中唤醒,因此得名“惊蛰”;惊蛰通常出现在公历3月5日、6日或7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惊蛰是一个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与农耕活动紧密相连;和惊蛰相关的农谚很多,如“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在邢台地区,惊蛰后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惊蛰时节,是全年气温回升速度最快的时期,邢台地区日平均气温在3~6℃……
讲解结束了,一些提前做了功课的孩子开始现场交流:“惊蛰是春天的闹钟,它用雷声叫醒了冬眠的小动物。”“惊蛰是耕牛下田的日子。”“惊蛰后,雨水越来越多。”“惊蛰是要吃梨的日子!”……一场互动下来,孩子们又补充了很多知识,对惊蛰有了更全面地了解。
非遗里的惊蛰
“咚——咚——咚——”鼓槌翻飞,彩绸舞动。趁着“授课”时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隆尧“招子鼓”的鼓手们已穿戴完毕,开始展示。
鼓手们来自隆尧县千户营村,他们背着“鼓招子”,双手持槌,随着节奏跳着舞着。鼓面震颤,声似惊雷,鼓招子上的响铃哗哗作响,仿佛春风裹挟着春雨,唤醒蛰伏的冬土。
隆尧“招子鼓”大约在明代永乐年间便已形成,因其鼓手背后插有鼓招子而得名,鼓招子的结构由招子杆、彩盘、掸子座三部分组成。它融音乐、舞蹈于一身,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花会。广泛流传在隆尧东部滏阳河与澧河一带,其中以隆尧千户营乡最为盛行。
表演的间隙,传承人齐增国介绍起招子鼓的历史由来。隆尧地处华北平原,历史上战事频繁,百姓敲响鼓乐,用以传递信息、激励战士、祈祷平安。“我们都称它为救命鼓!”齐增国话音未落,鼓阵倏然变换队形,鼓手腾挪跳跃,背后的鼓招子如流云翻卷,时疾时徐的鼓点感染了众人,有的忍不住挥臂模仿,有的举手机记录,人群里不时爆发阵阵喝彩。
期待的互动环节开始了,大家呼啦啦围了上来,轮流上上手、敲敲鼓。鼓手们耐心地分享、教授着招子鼓的技巧、节奏,众人无不兴致勃勃,尤其孩子手下那稚嫩的鼓点与老艺人的指导交织,让人不由得会心微笑。诗人冯国防感叹:“传统文化的传承,就要从娃娃抓起!”
听说刚健激越的隆尧招子鼓已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诗人柳秋华有感而发,创作诗一首:“千年招子鼓声鸣,文化非遗促跃升。央视推出传九域,尧乡崛起显神灵。祈福辟祸丰收赞,引镜迎财创业兴。深厚绵长承万世,祥光笼罩踏新程。”鼓声渐歇,余韵未散。非遗“招子鼓”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场文化的传承与对话。
诗词里的惊蛰
春雪里的百泉鸳水公园,别有一番韵味。这样难得一见的场景,让市诗词协会的诗人们诗兴大发。
“春雷乍响醒千泉,甘洌清流润草鲜。枝绽黄花围水绕,凭栏驻看野鸭翩。”
诗人冯国防即兴创作一首《惊蛰醒百泉》。他的诗句将惊蛰的春雷、百泉的流水、初春的生机融为一体,赢得了阵阵掌声。
诗人王兰英则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对惊蛰的感悟:“春雷乍响动蛰伏,送暖和风吹复苏。细雨敲窗勾浅绿,勃勃生气众生图。”她的诗句简洁明快,却蕴含着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人崔云奇则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惊蛰时节的景象:“雪残惊梦唤春回,云雾尘封落日催。新绿初萌开苑秀,嫩黄丝摆仲阳归。柳风浅试蕊心暖,桃蕾点红花万菲。青幔疏枝弥野径,娇芽吐翠映朝晖。”
诗人盖殿峰的《惊蛰》如同一幅水墨画,将惊蛰的生机与诗意展现得淋漓尽致:“惊雷阵阵彻神州,万物甦生百鸟啾。喜见蒙蒙春雨降,天晴沃野遍耕牛。”
诗人们的创作不仅为惊蛰节气增添了文化的氛围,也让参与的市民和小记者感受到了传统诗词的魅力。有小记者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现场寻来诗人创作的作品,进行了诗朗诵表演,用他们朗朗的童声诠释着对惊蛰节气、对太行泉城的赞美。
泉水里的惊蛰
“百泉的复涌,是我市水生态修复的胜利,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实践。”人群追随着讲解员的脚步,转到了百泉复涌纪念馆展区。
展区内,一幅幅老照片、一段段影像资料、一瓶瓶清澈的泉水,都展示了太行泉城的沧桑巨变。诗人们认真聆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
一眼清泉水,坎坷复涌路。
大家无不感叹。
立体沙盘模型前,孩子们簇拥着俯身细看,那蓝光闪烁的“泉脉”如血管般在地下蜿蜒流淌。“原来,我们的脚下藏着一条条‘水龙’!”一个孩子惊叹。
出纪念馆,沿蜿蜒小径步入百泉鸳水公园。
春雪纷飞,远远望去,整个公园犹如一幅静谧美好的画卷。薄雪之下,草色遥看近却无,泉水却已漾起柔柔的浅碧春波。
细碎雪丝中,有黑水鸡自由徜徉在水面上,时而翻身扎个猛子,时而张开双翅于湖面踏水而行,好不自在。
雪落无声却有韵,春至未暖已含情。
“瞧,那边就是‘瓦罐泉’!”过小桥,诗人盖殿峰冒着雪,走下台阶,伸手从倾倒的陶罐中轻轻掬起一捧泉水,送入口中,晶莹的水珠从指缝漏下,折射出细碎微光。
“泉水是温的,味道甘甜!”诗人王若冰也俯下身感受泉水,话音未落,小记者已挤到泉边,纷纷将小手浸入泉水。解说员语带自豪,这一带的泉水,水温长年17摄氏度,冬暖夏凉。
“品了泉、赏了泉,现在咱们去听泉。”讲解员的一番话,吸引了众人的追随。大家沿着湖畔一路行去,不一会儿,就看到了被汉白玉栏杆围绕的听荷泉。
此时,雪已停,听荷泉美妙的泉音甚是清晰,那是泉水从红铜荷花中心涌出,层层跌落到“荷瓣”上的声音。叮叮……咚咚……世界安静了下来,恍惚间,嗅到了淡淡荷香。
也是,惊蛰到了,荷香不远。
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众人看着、听着,如痴如醉。甘露泉、银沙泉……每一眼泉都有它的故事、它的传说、它的传承。
时光荏苒,泉水静静流淌,仿佛在诉说着新时代的新故事。
惊蛰活动诗词选登
清平乐·古城惊蛰观闻
王英
梅香鸟俊,又见花传信。看那枝头风阵阵,已是辛夷如锦。
古郡沐浴春光,泉城碧水朝阳。满眼丹青出彩,此心诗意飞翔。
惊蛰有感
王英
遥闻雷电神,唤醒地荒魂。
且念农耕苦,肥民瘦尔身。
惊蛰影像
冯国防
轻柔雨露润芽新,二月韶光照凤林。
大地冰消寒气去,长堤柳绿暖风温。
蛰虫始振窝中动,紫燕衔泥舍里勤。
早备耕钯耘作具,春播秋获谢农人。
惊蛰柳意
冯国防
惊蛰雷动燕归来,万物复苏黄绿裁。
俊鸟和鸣歌柳意,梨花冒蕊醉春台。
惊蛰
吴长春
惊雷初响唤春苏,冻土消融醒万族。
暖雨酥滋芳野秀,和风拂缕嫩株舒。
田中布谷催农事,林里黄莺唱锦途。
且看山川披翠绿,一年好景正开图。
拂霓裳·惊蛰
柳秋华
艳阳天。百虫出洞戒冬眠。春燕至,铁牛耕种沃田翻。桃花千枝丽,晴雪万朵鲜。雨敲帘。看邢襄、泉涌水潺潺。
心清惬意,思远客、念情缘。佳日定,赏泉城共饮长谈。话青春岁月,说朽迈流年。在人间。淡金钱、康健胜神仙。
感悟惊蛰
刘国震
新雷一声
泥土也惊得张开嘴巴
在黑暗中蛰伏已久的虫儿们
伸个懒腰
用触角轻叩 春的门扉
雷声滚过天空
像一把钥匙
转动季节的锁孔
一粒粒种子
从湿润的泥土中
昂起头颅
我看见 晨曦里
两只蝴蝶
翩翩而至
它们翅膀上的露珠
一如喜极而泣的泪水
惊蛰
岳春霞
麦青满眼欲耕耘,泉水溪云共一闻。
时暖时寒风乍起,更生酥雨绿纷纷。
临江仙·百泉惊蛰
王若冰
谁驾雷车惊地梦,霓旌先遣春声。蛰龙鳞爪破层冰。拈来星斗气,掷作玉琤琤。
认取劫波鸥鹭在,烟蓑重理前盟。闲啄细鲤溅霜翎。琉璃新涨处,分绿到眉青。
春日即景
李清晨
柳丝起舞逗苍穹,双燕呢喃剪绿风。
嫩蕊含娇添韵致,新枝绽秀绘葱茏。
烟光澹荡迷幽径,淑气氤氲绕碧空。
最喜春朝情未已,诗心漫洒画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