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
沙河市推动玻璃行业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本报讯(记者王帅薇 通讯员库鑫)2月28日,在位于沙河市的德金·鸿昇玻璃产业科技园内,石英砂原料经过智能化生产线的淬炼,蜕变为晶莹剔透的玻璃成品,整个过程不出园区即可完成。这不仅是生产效率的飞跃,更是当地玻璃行业全产业链深度优化升级的生动写照。
近两年,该市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打通玻璃原材料、燃料、产品生产、贸易销售等环节,提升企业融资、用地、人才、政策等领域赋能水平,构建起全链条贯通产业生态,促进传统玻璃产业“老树发新芽”。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绕不开降本增效。当地受共享工厂理念启发,推动实现纯碱产地集中直采、石英砂本地集中开采、清洁能源集中供应。“‘三个集中’让企业少花钱,还能增效益。”沙河市玻璃产业工作专班办公室负责人李彦峰说,沙河玻璃行业总产值从2022年的236亿元提升到了2024年的350亿元,总产能全国占比突破10%。
“上游”实现了降本增效,“中游”则以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升级。2022年以来,沙河市累计投入34亿元,推动8条生产线完成智能化改造、4条生产线加快技改步伐。按年度制定的技改计划,今年将完成10条生产线改造,至2028年总投资220.5亿元实现全产线升级。与此同时,沙河市16家玻璃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创建9个省级创新平台,培育3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家玻璃规上企业实现首席质量官全覆盖。
产业升级催生新发展动能。2023年7月上线的玻璃价格指数,通过60余家主流媒体每日发布,让沙河成为全国玻璃期货定价基准。“玻璃期现商贸中心已吸引45家企业入驻,期现结合销售额占比突破50%。”沙河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石东辉说,未来金石信远汽车玻璃项目投产后,沙河将实现从石英砂到汽车玻璃的全链条本土化生产,填补全市高端汽车玻璃制造空白。
在全产业链系统重塑下,沙河玻璃产业正实现质的飞跃。当地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预测,到2028年,沙河高端玻璃产品占比将从18%跃升至72%,单位能耗下降5%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