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采访对象:
市行政审批局政策法规科科长
赵杰
河北智毂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冬贤
河北华密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
张伟
富康(沙河)装备制造基地项目负责人
康志奎
河北今旭面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社民
本报记者 梁慧丽
近年来,我市46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规模持续壮大,市场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强县富民的重要支撑。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打造要素集聚“强磁场”、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新动能”?近日,我市不同行业领域的多位代表,立足本职工作,从多个维度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极具价值的创新思路与务实举措。
■推进“小切口”改革纾解企业痛点堵点
我市每个县域都有其独特的产业资源和发展基础。前不久,河北智毂科技公司通过“威企通”线上服务平台提交贷款需求后,依托平台智能政策匹配功能,高效获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贷款。企业总经理李冬贤深有感触地说,像威县打造“威企通”平台这种切口小、作用大、见效快的改革举措,精准切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可有效为区域产业发展汇聚向上突围的强大势能。
发展的堵点、企业的痛点、群众的难点,是改革的发力点和着力点。聚焦行政审批改革提效,李冬贤建议,推行“一窗通办+智能秒批”模式,针对营业执照办理、环评备案等高频事项,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实现“一表填报、全链审批”。同时,参考深圳“秒批”经验,对广告备案、税务登记等标准化程度高的审批事项实行AI自动核验,压缩审批时限。
“以‘小切口’改革破题,是驱动产业升级的强劲引擎。”市行政审批局政策法规科科长赵杰建议,要紧扣企业需求,对标一流标准,在政务服务提效、监管执法优化、产权保护强化、惠企政策兑现等关键环节靶向发力,创新推出更多“小切口”“邢字号”改革举措,系统破解企业成长慢、转型痛等全生命周期发展瓶颈,全面激活产业集群跃迁式发展新动能。
■强化要素支撑 夯实产业发展底盘
任泽橡塑新材料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已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然而,领军人才引育难、高技能操作人才结构性短缺等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显。
为突破橡塑新材料及其高端产品核心技术,河北华密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与中国科学院、河北省科学院、青岛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单位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致力于高端产品的研发、中试、量产。
“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张伟认为,推动产业集群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要加强人才要素保障,构建“引育用评励”系统性人才要素保障体系。他建议政府部门联合行业协会建立“产业人才图谱”,动态监测重点领域人才供需缺口,制定引才计划,并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鼓励“政校企”三方共建产业学院,打造“订单式”技能人才供应链。同时,在住房、配偶安置、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解决人才扎根发展的后顾之忧。
富康(沙河)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是沙河市重点引进建设的高端装备制造延链强链项目,被列为全市“园中园”新模式项目典型。在项目负责人康志奎看来,土地、金融、人才等各类要素资源,是营商环境的“硬支撑”。他建议,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精准配置土地资源,推行“标准地+定制厂房”供应模式;创新产业链金融产品,建立政府引导的产业集群发展基金,对关键环节企业给予贴息支持;推动跨区域产业协同平台建设,促进技术共享与产能协作,强化产业集群发展韧性。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兼顾公平竞争和市场活力,优化企业发展生态,成为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河北今旭面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社民建议,一方面,及时制止制约民营企业创新动力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全力打造更加公平、更加透明的市场环境,让各类经营主体在同一起跑线上蓬勃发展;精准落地支持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举措,深入开展涉企收费治理,建立起协同治理与联合惩戒长效机制,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心无旁骛谋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搭建跨区域产业协同架构,打破要素流动的隐性壁垒,共同构筑技术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共享工厂”,集中处理共性生产工序,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与发展韧性。
在优化市场准入环境方面,赵杰建议,推行产业链“一链通办”审批服务,整合跨部门准入许可;搭建产业集群数字政务平台,实现电子证照共享与智能预审;建立容缺受理机制,对共性材料实行“一次提交、全域通用”;动态调整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优先解绑非关键领域限制,定期开展准入政策效能评估,形成企业反馈响应良性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