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古城深巷梵音绕
扫码看视频
邢州天宁寺,始建于1400年前,曾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鼎鼎大名。今年春节期间,随着天宁寺文化园开放,越来越多邢台人重拾这座古寺留给邢台的历史记忆。
邢州天宁寺最早被称作“华池兰若”,意思是盛开莲花的修行地。改变中国历史的邢台先贤刘秉忠在这座庙宇剃度出家,法名“子聪”。历代名臣多有造访于此者。这里是邢台又一座文化高地。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海毅 实习生 王晓宇 文/图
深巷藏古寺,名刹惠民生
下午三点,陆续有人从襄都区凤麟街小巷穿过,来到巷子中段的天宁寺文化园。今年春节期间,市民关注已久的天宁寺文化园揭开面纱。连日来,不断有游客慕名来到这里参观,一座复原的重檐庑殿式建筑矗立在人们面前。
在天宁寺文化园开放前,甚至许多人并不知道凤麟街巷子里藏着这样一座古寺;少数人知道这里有一座天宁寺前殿。就是这座原本被人遗忘的天宁寺前殿,在2013年5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这座前殿是元代晚期建筑,至今有约700年历史。
家住凤麟街的林东河说:“我父亲是1930年生人,他年轻时,天宁寺是一座有好几座大殿的大寺,里面还有修行的人,都叫那个人‘小道士’。到我小时候,天宁寺就只有一座前殿了。现在天宁寺文化园建成,我们这群老街坊多了一处健身的好地方,好多练拳练剑的人我都认识。”林东河是老邢台人,几十年来一直生活在天宁寺附近。天宁寺文化园落成后,像他一样的老邢台人多了一处对故乡记忆的投射地。
日前,本报记者来到天宁寺文化园,看到不少游客从位于凤麟街的文化园东门进进出出。有人惊讶于天宁寺得以修复,有人畅想着早年天宁寺的模样,有人对比天宁寺与开元寺的今昔,更多的人把这里当作一处隐藏在深巷里的散步健身游园。
新落成的天宁寺文化园东门开在凤麟街上。步入园门,一道道红砖墙排排而建,如穿越历史。走过红砖墙,来到文化园广场。这里是市民健身的好地方;广场北侧有依托老厂房改造的文化场所。再向西走,就来到古天宁寺所在区域,包括一座元代前殿和一座复原中殿。前殿古朴、中殿大气,吸引游客驻足拍照打卡。
林东河说:“希望对天宁寺片区的改造能更多地惠及民生,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他的态度是天宁寺周边老街坊的共同心声。
往事越千年,华池出名宿
提起邢州天宁寺,首先要说刘秉忠。
历史上,这座千年古刹曾与许多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名臣耆宿结缘,如耶律楚材、虚照禅师、刘大夏等,其中与邢台关系最深、对历史影响最大的,要数邢台人刘秉忠。
天宁寺是刘秉忠出家的地方。
1216年,刘秉忠出生于邢州。17岁时任邢台节度使府令使。他早年熟读《易》和北宋邵雍的《皇极经世》。后来有感于抱负无法施展,故辞官隐居邢台西部紫金山,入全真教为道修行,后称“藏春散人”。1238年,时称“再世惠能”的虚照禅师主持邢州天宁寺后,爱惜刘秉忠之才,遂招其至天宁寺出家为僧,赐法号“子聪”。这就是后人评说刘秉忠是身兼儒释道三家“通才”的由来。
刘秉忠在天宁寺担任“掌书记”。1242年,刘秉忠受虚照禅师指引,前往大同云游,来到南堂寺。适逢临济宗领袖海云禅师奉蒙古宗王忽必烈诏请前往和林。路过大同时,海云听闻刘秉忠博学多才,遂邀他同行。
在漠北和林,27岁的忽必烈第一次见到26岁的刘秉忠,两个年龄相仿的年轻人经一番晤对,惺惺相惜。自此,刘秉忠进入忽必烈幕府,成为忽必烈最为信任的亲近幕僚,同僚称呼为“聪书记”。刘秉忠为忽必烈夺取汗位、建立元朝参赞机要贡献甚多。元朝建立后,刘秉忠领中书省政事,位极人臣。
可以说,天宁寺是刘秉忠的福地,更是他一生宦海的出发地。邢台文史专家、《邢台通史》主编赵福寿评价刘秉忠“是元代国家体制的总设计师与最杰出的政治家。他亲自勘测、设计、督建元上都、元大都,并使元大都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第一座基本合乎《周礼》的都城。”至今享誉世界的“北京中轴线”正肇始于刘秉忠。
全程参与天宁寺文化园建设的邢台文旅集团新媒体中心主任季阳表示:“目前天宁寺中殿项目基本完工,大殿内四面墙壁上绘有邢台先贤刘秉忠生平事迹的壁画。目前壁画基本完成,需要晾晒待干,所以中殿尚不对外开放。画作之所以选择刘秉忠生平事迹,正是因为他与邢台天宁寺深厚的历史渊源。”
邢州西大寺,荣光显高名
千百年来,天宁寺是邢台一座文化高地。
此次天宁寺文化园在地面建设施工前,进行了考古发掘。季阳表示:“我们在进行中殿修复前,对这一片区进行了考古勘探。目前已经探明的文化层能把天宁寺的历史推进到隋代,我们在这里发现了大量隋代生活器物。说明天宁寺历史上限应该在隋代,不一定在唐代。”
上述发现对一般认为天宁寺始建初唐的观点产生了挑战。据了解,出土的相关隋代器物后续也会展示出来,这是建设天宁寺文化园的额外收获。
不论始于隋代还是唐代。天宁寺至少有1400年历史。这座千年古刹见证了邢州古城的岁月沧桑。在唐代,天宁寺被称作“华池兰若”,意为盛开莲花的修行地。这是因为天宁寺后殿坐落在一片水池中(邢台博物馆二层4展厅有天宁寺复原模型,可参考),水中栽种着许多莲花。因而历史上,天宁寺后殿又被称作“水殿”。今天来到天宁寺文化园,在门口牌坊处就标写着“华池兰若”四个字。
北宋时期,华池兰若已成为中原重要寺庙,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宋徽宗赐名
为天宁万寿禅林,成为邢州城内又
一座皇家寺院。金元易代,天宁寺惨遭兵燹,幸运的是,虚照禅师来到天宁寺主持恢复了坐落于莲花池上的“水殿”。据推测,水殿之水源自邢州城西北郊外的达活泉、野狐泉。这或许是“顺德府十二景”之一“雉堞荷香”的渊薮。
因天宁寺位于邢州古城西侧,俗称“西大寺”。记者在天宁寺文化园偶遇来此参观的老人还如此称呼:“看,西大寺恢复了。”“西大寺”与称为“东大寺”的开元寺,以及历史上位于城北侧的净土寺,并称“邢州三大寺”。
事实上,天宁寺作为邢台文化高地,其历史文化价值不遑多让于开元寺。在刘秉忠天宁寺出家前,蒙古帝国重臣耶律楚材曾过访天宁寺,留下诗作《过天宁寺用彦老韵二首》。明朝弘治年间,兵部尚书刘大夏在天宁寺留下诗作《天宁寺怀刘文贞》,在诗中称赞刘秉忠“谁言河朔无邦彦,不负乾坤第一流”。
二十年前,当代古建泰斗罗哲文先生曾来到邢台天宁寺,回忆他的老师梁思成夫妇1935年来邢台考察天宁寺的往事,提到当时梁思成亲自登上天宁寺虚照禅师塔进行测量,用照相机记录下天宁寺大殿。
如今,天宁寺文化园初步建成,邢州古城内又多了一处唤醒邢台百姓乡愁记忆的文化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