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观测员杨振宇:
站好“气象医生”的每一班岗
本报记者 籍明泉 通讯员 李芷霞
“三、二、一,放!”2月2日7时15分,在位于信都区皇寺镇的市气象站,伴随着一声令下,气象观测员杨振宇松开绳子,气球带着探空仪器瞬间飞上高空,为风云变幻“把脉”。
春节期间,我市各种庆祝活动丰富多彩,人们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更加紧迫。像杨振宇一样的气象工作人员坚守岗位,积极应对,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为大家及时精准地提供天气预报预警信息。
检查探空仪、仪器基值测定、户外信号校准、氢气球充灌……每天早上6时刚过,杨振宇便和同事开始气球放飞前的准备工作。
“探空气球携带探测仪器可获取从地面到高空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气象观测资料,以此作为天气预报的基本数据。”杨振宇说。
7时15分准时放飞气球后,望着气球升到安全高度,气象数据传输正常,杨振宇进入到数据整理环节。这些“热乎”的数据要用来进行最新的天气预报、气候分析,以及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换等。
9时,杨振宇结束了“上半场”工作,和同事们吃起了“早饭”。按照国际气象组织的规定,在当天19时15分,他们还将放飞第二个探空气球。
日复一日观望风云,预测城市阴晴冷暖,杨振宇对此已习以为常。他作了个比喻:如果把他从事的职业比作“气象医生”,那探空气球就好比是“听诊器”,而放气球就相当于“问诊”。即使是刮风下雨,到了既定时间,也都必须准时放飞。“好在家人都很理解和支持,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工作造福于每一个家庭。”杨振宇说。
20年来,杨振宇以脚踏实地的严谨和过人的业务能力,坚守气象探测一线,提供无数准确数据,为气象、气候预测预报和绿色生态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获评全国优秀气象观测员、省优秀气象观测员、北京奥运会气象保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