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收藏
藤牌阵是中国古代战场实战阵法,现仅存于我市经济开发区沙河城镇十里铺村,又称打藤牌,至今已流传370多年。2004年,列入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套古老阵法早已成为十里铺村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宝贵财富。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杜明 陈雷 文/图
藤牌阵让全村老少争相练习
冬日的清晨,79岁的十里铺村村民陈世景神采奕奕,舒展筋骨后,开始在自家院中练习藤牌阵的基本招式。作为藤牌阵第13代传人,陈世景8岁习武,藤牌阵精湛的阵法和招式,他早已烂熟于心。
陈世景回忆,藤牌阵历史悠久,源自商代,明末传入十里铺村。相传为李自成起义军中一将领所授,该将领在战场受伤后,隐姓埋名于十里铺村,受到周边乡邻热心照料。此人不善言辞,为人忠厚老实,村人送绰号“老拙”。“老拙”感恩于邻里相助,遂将藤牌阵传授给村民,用来防身、护村,并留下“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的训诫。村民遵循训诫,相传至今。
陈世景的父亲是11代传人,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可谓是“无师自通”,在村里被称为“有灵性”的孩子。在同龄人中,陈世景的悟性也强于他人,短刀、三齿刀、红缨枪、长木棍等兵器,陈世景都耍得有模有样。
在十里铺村,流传着一句“连二蹦三”的俗语,在陈世景的记忆里,村里无论老少,都练习过藤牌阵的招式。每年的冬季农闲时,练习的人数最多,乡亲们聚在一起,一边练习招式,一边分队练习阵法。“当年全村的老少爷们儿都练习藤牌阵,最多能同时聚集200多人,大家的积极性都特别高。”陈世景说。
藤牌阵变化多端妙用无穷
藤牌阵的藤牌形如锅盖,外鼓内凹,直径大约80厘米,凹的一面安把手,鼓的一面则置生牛皮并画上虎头符,虎头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在战场上可以起到恐吓敌人、振奋军威的作用。
“练习藤牌阵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包括姿势、动作等,基本功扎实以后才可以进行阵法的训练。”陈世景说,阵法规模分8路牌、12路牌、16路牌、24路牌等,8个人是阵法操练的最低单位。常见的藤牌阵法有双牌阵、一字长蛇阵、四门阵、八门阵、梅花阵等。实战中藤牌阵变化无穷,应用灵活,阵容可几人也可扩大到成千上万人。藤牌阵使用的武器除藤牌外,还有短刀、三齿刀、长矛、木棍等。持藤牌、短刀者为守方,藤牌用于防御,短刀用于反击,可谓攻防皆备。
年少的陈世景与好友们也有一个“英雄梦”,“领兵打仗”是儿时最快乐的时光。他们左手持藤牌,右手拿树枝,模仿着大人们练习的阵法进行“两军”对垒,琢磨着其中的精髓。时光荏苒,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也将到了耄耋之年,但陈世景一有空闲,还是会静下心来“排兵布阵”,模拟出多套阵法,并寻求其中破阵之法。
此外,在藤牌阵演练时,还有鼓乐助威。使用的乐器有战鼓、大锣、大铙、镲等。鼓乐还保存有鼓谱,有进军鼓、退却鼓、变阵鼓、得胜鼓等十多种。
藤牌阵表演最受追捧
十里铺原名食膳铺,后因人口聚居而成村名,因距邢台老城十里,后人改称为十里铺。此处人杰地灵,宋璟碑、梅花亭等都远近闻名,唯独“神秘”的藤牌阵最受十里八乡村民们的喜爱。
1958年,时年12岁的陈世景有了第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在沙河城,年龄尚小的他虽然登台时间不长,但台下观众们的喝彩声和掌声依旧让他记忆犹新。“当时有位老人抱着孩子说‘以后你也要像大哥哥一样登台演出’,那种自豪感,到现在还记得。”陈世景说。
藤牌阵虽不外传,但十里铺的藤牌阵表演队却从未有所保留。每逢受到演出邀请,陈世景与大家伙儿都会提前准备道具服饰,根据演出要求进行排练,尽可能地为大家奉上一场精彩演出。“有时会赶很远的路,有时等待上场一等就是小半天。”陈世景告诉记者,有一年表演队赶庙会,步行在雪后的道路上,一些队员拎着道具很是吃力,他便主动接过道具,并鼓励大家保持好精气神。在表演时,大家都极为卖力,收获了无数掌声。
多年来,十里铺村藤牌阵的名声不仅在周边传开,藤牌阵表演队也多次在省、市各类大型文化活动中登台亮相。
藤牌阵的传承需注入新活力
藤牌阵作为古代战法的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承载着无坚不摧的精神。此外,藤牌阵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还能培养团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陈世景身子骨硬朗,这都得益于常年练习藤牌阵。随着时代变迁,藤牌阵的阵法和招式也从实战逐渐向表演形式转变,独特的表演形式、流畅的招式、多变的阵法,仍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陈世景也会将他的经验分享给大家,与现代健身理念相结合,让这项非遗文化越来越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虽然练习藤牌阵的年轻人少了,但我还是希望能有人将藤牌阵传承下去。”陈世景说,每当藤牌阵的鼓声响起,他就会忆起往昔,他相信影响着数代人的藤牌阵会传承有序,以独特的魅力展示在世人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