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街:古韵新生 幻彩蝶变
扫码收藏
珍珠街,位于西门里街道办事处北300米处,东起顺德路,西至凤麟街,长300米、宽9米。这条因所卖之物而得名、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街,如今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眼前。近日,记者再访珍珠街,感受这条老街巷的历史韵味与现代气息。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杜明 文/图
宁静古街承载历史记忆
冬日的清晨,顺德路早已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群唤醒了城市新的一天,与其相接的珍珠街,却显得格外宁静,略显狭窄的街巷有着自己的生活节奏。站在珍珠街东口,“老街记忆”字样的标志映入眼帘,让人不禁回忆起往昔的岁月。
可能时间尚早,老街上的居民不多,几间店铺还未开门营业。沿着平坦的沥青路向西行,临街两侧的民房已按照清末民初风格进行复建,古韵十足,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古香古色的风格成了一道风景线,让人仿佛穿越到了那个繁华的市井老街。
街南的一面仿古墙上记载:光明街西段当时称大珠市,东起北长街,西至顺德路;珍珠街即现在顺德路路西的府城城隍庙所在地,东起顺德路,西至凤麟街,因此处多是买卖一些小珍珠玛瑙的店铺、摊贩,为了与大珠市有所区别,故名“珍珠街”。近百年来名称一直未变。
据居民陈先生介绍,相传明清时期,随着贸易的增加,金银首饰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古邢台作为顺德府署所在地,历来经济繁荣、人文荟萃,金银首饰市场也应运而生,并日渐繁荣,大珠市作为历史悠久的珠宝市场,开始向顺德路路西的城隍庙所在地扩展。
城隍庙会吸引八方来客
在珍珠街中段,城隍庙便坐落于此,庙前早已斑驳的石碑见证了漫长岁月。临街的石墩依旧厚重,但也已受到岁月侵蚀。一旁的两棵梧桐老树,记载着老街坊们的回忆。“我今年30岁,小的时候就在城隍庙旁玩捉迷藏,还爬过这两棵树。”陈先生笑着说。
提起城隍庙,今年86岁的张大妈有着唠不完的家常。1956年,张大妈搬进了珍珠街,当时街上只有4户人家,转眼间,她在珍珠街已生活了近70年。“我当年还参加过城隍庙的修缮工作,每年的五月十七——城隍庙会前夕,这里就热闹起来了。”张大妈回忆说,多年来,城隍庙周围陆续盖起了居民楼,街坊四邻也换了一波又一波,但还是会有老街坊们回来看一看,一起坐在石墩旁叙叙旧。
据庙内文字记载,城隍庙始建于元代,称长春观。明初,时任知府罗玉,遵明太祖朱元璋敕令,将长春观改为府城城隍庙,赐“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神秩正二品,约占地15亩。1945年解放时,该庙尚存,后被原邢台县供销社、邢台县食品公司占用,部分地方还盖了民房。改革开放后在原址前边重建,城隍庙会也成为邢台市区主要的传统庙会之一。
古街换新貌提升幸福感
沿着城隍庙继续向西,街上慢慢也热闹了起来,吃完早饭的王先生开始了晨练。“原来街上的路面不好走,现在都修缮好了,出行方便多了。”王先生告诉记者,他在珍珠街生活了30多年,听老人们讲,珍珠街向北有条老巷子名为周道街,因其北端以前有个周公庙而得名,后来随着周边民居的不断建设,才有了周道东街、周道巷等周边的巷子。“这些老街巷经过排水管道改造后,又重新给路面铺设了地砖,大家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王先生说。
曾经繁华热闹的“宝藏”老街巷历经沧桑变迁,无论是作为人们争相交易的繁华之地,还是作为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安居之所,珍珠街都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此时,两名孩童嬉闹着跑过老街,仿佛昭示着老街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我市实施“文化兴市”战略以来,根据邢州古城保护利用规划,对连接景区、文旅功能区和文化要素点的“一环两轴、一道十二街”进行文旅功能打造,其中就包括深入挖掘珍珠街的历史文化,并对其进行修缮和保护,目前已初具成效。
古街焕发商业新活力
时过清晨,珍珠街东口的“瑞泽”饭店开门营业了。今年4月,在邢台生活了近20年的江西人罗华勇与朋友决定在此开店。“我们店邻近街口,位置较好,做的也都是我们老家特色的江西菜。”罗华勇说,珍珠街夜晚的街景很有特色,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就餐,他相信饭店生意也会随着珍珠街的高人气变得越来越好。
市民徐女士在珍珠街开了10多年的食品店。起初,还是在一对老夫妇手中盘过来的小店,她对珍珠街的感情颇深。“开店久了,老顾客们都成了熟人,我们相处得都特别融洽。”徐女士告诉记者,初开店时,珍珠街还不是如今的面貌。当年街道路面破损不堪、道路难行,大家平日聊得最多的就是盼着这条老街能重现繁华景象。“现在老街变好了,人气聚起来了,我们这些商家也都跟着高兴。”徐女士说。
“地以市兴,市以人聚。听家里老人讲城隍庙一直香火鼎盛,珍珠街曾经也是一派热闹景象,通过修缮后,如今的老街也越来越美了。”居民李女士说,老街墙体增添了许多明清时期风格的绘画和泉城特色元素,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打卡留念,商家也多了起来,相信珍珠街定能重现曾经的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