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全省年度夏玉米单产纪录、大面积“吨半粮”高产纪录——
南和区:粮食稳产高产有“秘笈”
本报记者 孙瑞超 通讯员 武国栋
日前,在南和区阎里村的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田内,农户正忙着管理冬小麦。前不久,正是在这片农田上,通过机械实收测产得到的数据显示,2756亩夏玉米“MY73”示范田平均亩产达869.45公斤,“熙单33”百亩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1023.11公斤,刷新了本年度全省夏玉米百亩方和千亩片的单产最高纪录。
追求稳产高产,是粮食生产永恒的主题。近年来,南和区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扎实开展主粮作物单产提升工程,通过优选种子、做好管理服务、提升地力等,创造全省年度夏玉米单产纪录、全省大面积“吨半粮”高产新纪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何为“吨半粮”?南和区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温春爽介绍,这要求一年两季亩产粮食达到一吨半(1500公斤),其中,小麦亩产650公斤、玉米亩产850公斤以上。今年,南和区夏粮小麦亩产701公斤,再加上秋粮玉米亩产869公斤,在省内创造出大面积“吨半粮”高产纪录。
“今年夏玉米生长季内遭遇了播种期间持续高温干旱、散粉期连阴雨、灌浆期阶段性低温等不利气象条件,能够丰收实属不易。”金沙河合作社种植基地负责人王豪楠说,“这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和专家的得力指导!”
一代更比一代强的种子,是促进丰收的法宝。为确保玉米单产提升,今年,金沙河合作社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河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在市、区农技人员的具体指导下,精心选用东单1331、MY73、伟科702、滑玉698等耐密高产品种,并将种植密度由每亩4000至4500株提高到6500株。
“我们运用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栽培技术,采取高性能播种机导航播种、滴水齐苗、精准化控、病虫害一喷多效等关键田间管理措施,促进增收增产。”温春爽介绍,农技人员还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
让好技术为种田托底,南和区按照“围绕产业找需求、根据需求选专家、政府牵头建团队、校地合作兴产业”模式,聘请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何中虎、李少昆研究员为高级顾问,将专家工作站建到田间地头,让“院士与农民做邻居、农民为专家做实验”成为常态。
粮食种得好,更要收得好。南和区创新打造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种药肥、耕种管收、产加销全流程服务,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管理、统一生产经营,有效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目前,全区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105家,拥有现代化农业机械及配套机具20460台(套),农机日作业能力达10万亩。
该区还持续发力提升耕地的地力等级。去年以来投入2810万元,打造高标准农田2.01万亩,打牢丰产高产土地基础,大力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土地深松等技术措施,全区秸秆还田利用率、综合机械化率、配方肥利用率分别达99.08%、98.8%、95.75%。
粮食生产,季季压茬。时下,南和区34万亩冬小麦长势喜人。希望的田野上,新的丰收正在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