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静卧古村 一涌千年

2024-11-18 08:06:58 星期一  来源:邢州报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郭红玉 通讯员 谷进英文/图

一眼碧泉千年未断,成就了邢台古八景之一的玉泉夕照,也养育了皇寺村的世代百姓,留下了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11月15日,记者走进邢台信都区皇寺村,再见如一块碧玉般镶嵌在山口的玉泉。

碧水古寺抚人心

玉泉位于信都区皇寺村的玉泉古寺院内,可谓是泉寺相依。作为一个邢台人,走进玉泉禅寺已不是首次,但每次来后都还想再来。

进了山门,一丛茂密翠竹、一池如镜碧水,还有池边环抱粗的垂柳、老槐树,似乎都在用他们历尽沧桑的宁静,平复着来者的心绪。寺中千余岁的鸟柏,在泉水的滋润下枝繁叶茂,形目繁多的鸟儿在郁郁葱葱的枝杈上搭窝,叫声不绝于耳,与古寺清脆的风铃声和鸣,更添了一份灵气。

72岁的村民关春增也有着同感。他是望着古寺、守着碧水长大的,对家乡的水和寺再熟悉不过。闲暇时间走进古寺,看看玉泉池,是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且从小至今乐此不疲。

听着鸟鸣,望着这眼涌了千年从未停歇的玉泉,仿若自己也可以穿越时空。

直径约30米的水面,被汉白玉围栏围起,似一面宝镜。池内四周红砖砌成,水面上散落着金黄的落叶,被欢快的鱼儿不时地推着嬉戏。细看,影影绰绰的,有多彩锦鲤在碧水波影间不时闪现。

玉泉池西南高东北低,泉水是从石缝里冒出来的,当地人称之为“石缝水”。“今年降水不多,算得上旱年,这里的水不会断,但水量会少,目前应该有五六米深。”40来岁的村民刘洪潮虽然没在玉泉池里游过泳,但也是喝着泉水长大的。

他告诉记者,村里人谁也说不清,这汪玉泉和皇寺村已结缘多久,它就像一位前辈,默默地哺育、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皇寺人。

村民的“水乡旧事”

提起当年,关春增说,他们村称得上是“北方的水乡”。皇寺村的老一辈村民,大多水性极好,这离不开玉泉池的贡献。可以说,玉泉是孩子们放学后的必来之地:夏天,这里就是独属于皇寺村孩子的“水上乐园”;而到了冬天,泉池则会冒出袅袅的白色水汽,神秘而温润。

“我们都叫它西池,也就是村子西边的泉水池塘。听长辈们说过,以前西池中央有一处高台,叫点将台,有一座石桥相连接;池南有一座特别高的牌坊,据说是为了纪念一位知府。”关春增说,玉泉给他们村带来了很多便利,甚至生机。二十世纪60年代,有一年大旱,庄稼地都裂开了缝,皇寺村多亏了这口从不干涸的泉,浇灌了200多亩地,让邻村羡慕不已。

曾经,玉泉的出水量极大,仅池中央就有四个泉眼冒水,四周还有多处泉眼。这些泉水分别通过寺南的金玉河、寺北的银玉河向村东流去。沿河有几家养鸭子的,调皮的孩子趁着在河中玩耍时捡上几颗鸭蛋,吃起来多了一份孩童的窃喜。

也因着丰富的水资源,皇寺村家家户户都能挖井,也就流传着“皇寺村前有一景,家家门前有口井”“泉水绕街流,吃喝不用愁”等民谣。

玉泉的前世今生

玉泉的水缘何出现,又为何千年未断?“传说张果老在此‘抛杯成泉’,有了玉泉。”曾参与编纂《邢台县志》的沈五群老先生介绍,玉泉何时存在的,无具体文字记载,但玉泉禅寺建于唐朝,寺庙依泉而建有证可查,可知玉泉至少已存在千年之久,且从未断涌。

关于玉泉池的修建,有史料记载,玉泉池系明嘉靖兵备道陈大宾所建,并在池上建凉亭题名“喷玉”。池面五亩有余,池中碧波荡漾,凉亭耸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石牌坊,中跨之上刻有“玉泉池”,乃当时地方知县朱浩所写。

在当地百姓的记忆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为了让玉泉涌水更多,大家将泉眼向下挖深了几米。不想,挖出了很多白沙,玉泉的出水量不增反减。有人猜测:“这一挖,可能破坏了泉系的结构,现在虽然还有水,却不如原来出水量大了。”不过还好,雨量丰沛的年月,玉泉的水仍会随之增多。

虽然玉泉因挖掘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村西有个流不干,村东有个灌不满”这一现象,一直在皇寺村存在,也是人人皆知。

“流不干”是指玉泉池内的水汩汩外冒从未干涸过,“灌不满”是指泉水东流至皇寺村十字街东半公里处,便流入地下消失了。

缘何出现此等神秘现象,记者请教了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九地质大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所副所长李建锋。

李建锋介绍,玉泉的水属于基岩裂隙水,也就是当地村民口中所说的“石缝水”。之所以在该处有泉水出现,是因为地下有隔水地层,形成了储水构造。泉水外涌后,从泉池东流,经地表流过地下的隔水地层,之后遇到了灰岩裂隙带,直接渗入地下,才出现了村民口中所说的“灌不满”现象。

古村的古桥古屋

出了古寺,门前就是横贯村南的金玉河,因着今年降水不丰的原因,这条季节河内只剩一条细细的溪流。细看,一股股泉水从河道西端的石缝里缓缓渗出,慢慢东流。

河道内部分地方已经铺上了红色的石板,并做了分层设置,忙碌的工人正一点点将这条古老的小河变得更加干净漂亮。

沿河东行,依次可见建于明清或民国时期的白虎桥、邓家桥、姚家桥、举人桥、王家桥、朱雀桥、青龙桥、壹柏壹孔桥8座古桥,每座桥上都刻有不同的兽首。寺北的银玉河上,还留有玄武桥和万壹桥两座古桥,各有风格。

一座座古桥错落有致,伴着红石铺就的石梯路,两边是上百岁的石头房,让人恍若走进了摄影家向往的周庄。

“明年再来吧,来了肯定更不想走。”正在河道内铺设石板的村民老李笑着说,皇寺村的“康养古镇”建设正在推进,村里的各项提升工程也在马不停蹄地进行,作为村民,他们都在期待着,迎接更多的游客,给大家呈现一个更美的古村落。

康养计划再美古村

站在玉泉东南的棋盘山上俯瞰,碧绿的玉泉池如一面大大的镜子,嵌在古色古香的庙宇与连绵的山间。

时值初冬,树木色彩斑斓,或金黄、或翠绿、或棕黄,一座又一座的石桥,还有身后山石不知刻于何年的摩崖石刻,使人不由感慨皇寺村历史文化之深厚。

遥想当年,落日的余晖洒落池中,古刹的屋脊飞檐和古老的鸟柏上,群鸟归巢,静谧的村庄炊烟袅袅,文人将其命名“玉泉夕照”,并列入邢台古八景,也应是情之所至。

玉泉东侧的石头民居经过修整后,颜色鲜亮,配上一处处简约而富有艺术气息的小景观,让村子再添生机,也更加贴合“康养”二字。

据皇寺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本市水生态综合治理给了玉泉更强的生命力,乘着“文化兴市”战略积极推进的“东风”,皇寺镇立足区位生态人文优势,围绕五项工程(一街、一河、一民宿、一场、一路)积极打造康养小镇。其中,“一街”即改造提升玉泉南街、皇寺中街为仿古商业街;“一河”即治理提升金玉河河道和景观;“一民宿”即打造特色石头房康养民宿;“一场”即打造玉泉寺健康广场;“一路”即通往雷公山的道路建设。

先有泉,后有寺,再有村。对于皇寺人来说,玉泉就是他们的根。

“这汪玉泉,也是在外皇寺人的一抹乡愁。”村民刘洪潮说,小镇打造好之后,欢迎大家来尝尝玉泉的水,听听玉泉的故事,看看玉泉的风景,也希望随着康养小镇的建设,玉泉能创造越来越多的奇迹,给后人留下更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古诗里的玉泉

玉泉寺观鱼

明·王世贞

寺古碑残不记年,清池媚景且留连。

金鳞惯爱初斜日,玉乳长涵太古天。

投饵聚时霞作片,避人深处月初弦。

还将吾乐同鱼乐,三复庄生濠上篇。

秋夕宴集黄寺水亭

(二首)

明·张佳胤

(其一)

羽书亭障息,吏隐归沧州。

雁渡杯能影,泉穿地欲浮。

饭鱼频倚槛,携月待登楼。

有客洞萧发,泠然万木秋。

(其二)

圆沼澄天镜,飞泉挂石龙。

酒颜红树夺,山榻白云封。

青送孤亭眼,寒流野寺钟。

秋衣如何制,吾欲采芙蓉。

黄寺观察行台太平楼题诗

明·顾绶

众峰环抱见山泉,碧玉凝池翠却圆。

一派真源停冽洁,分流远丽各潺湲。

天开图画晴光照,地接边关杀气连。

胜迹应知风土厚,桑麻随处遍平田。

黄寺喷玉亭次韵

明·宋仪望

谁将一窍泻灵泉,细溅琼花碎复圆。

漫有幽人歌泌沸,更疑神女弄潺湲。

心同不染能成佛,境到无尘别是天。

为问庄生濠上意,何如人在武陵川。

玉泉集水亭

明·宋岳

半亩虚凝万斛泉,碧云高引日华圆。

山围石窦灵源起,地掠仙房喷玉湲。

更喜郊番通禹凿,试听樵父颂尧天。

新秋胜会当壬戌,图画于今一辋川。

(注:明代诗词中,皇寺多写作黄寺)

邢台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