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奋斗书写无悔夕阳

2024-10-04 08:40:20 星期五  来源:邢台日报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郭红玉

通讯员 冯兵绪

襄都区火炬街道朱家庄村的董小柱,1949年3月生人,能与共和国同龄,他深感自豪。75年间,他身体力行,带领村民一同建设家乡,吃过苦、受过累,但他说: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夕阳暮年才能无悔。9月28日,记者来到其家中,当他打开75年的记忆大门,记者看到了艰辛、无畏,还有一份骄傲与拼搏。

因袭父辈的热心肠,19岁的董小柱当上村里的民兵连长,21岁就入了党,他积极带领大家搞生产、建设村子。“别看他现在腿脚不是很方便,年轻时可是村里有名能干的汉子,身板好、力气大。”时任朱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的董群英,与董小柱相差13岁,他说,董小柱当村干部的时候,正是带头卖力气的时候。

1974年,25岁的董小柱当选村主任,那时候村子周围有很多芦苇地,土地不肥。为了增加全村土地的产出,董小柱带领村民修整田地、开荒地,买拖拉机,打水井。那时候掘地三尺有水,地里的井完全靠人工挖。想要把井挖深点,就需要有一个人下到井底,泡在没膝深的水里继续挖,董小柱总是带头下去的那一个。“咱是干部,咱不干怎么能带动老百姓?”董小柱说。那几年,董小柱带着村民打水井、除茅草、学技术,村里田地灌溉方便了,田地利用率高了,粮食亩产量猛增。很快,他们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产粮大村,董小柱光荣地在1979年的邢台地区小麦生产庆功表彰会上接受表彰。

“那时候,就想着带领大家搞好生产,那就是自己的价值。”董小柱说,作为一个村干部,要有那么一股子拼劲,才行!

除了带领村民搞生产,董小柱还带领乡亲修路、改善村容村貌。村里从最初只有一条路,增加到了五条路,每条街巷的房屋排列越来越整齐。这期间,董小柱的奉献大家都看在眼里,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说起对国家的贡献,董小柱笑笑,除了带着村民致富,他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参与过挖河道、修水库。董小柱回忆,16岁步行到天津参加人工治理海河。到了那里每天从早忙到晚,吃的是高粱面窝头,十天半月吃一次白面馒头。“苦,但没人喊过苦!就想着把当前这件事做好。”董小柱说,完全靠人工挖出宽三百来米的河道,挖出来的土再堆成墙夯结实,最后种上树让土墙更稳固。在那里干活时,有时候睡在河道边,晚上睡觉得把头盖住,醒了满被子都是沙子。“年轻时,还参加过咱邢台修水库,那时候修水库主要靠人力,但大家有劲儿一起使,再困难的问题都能解决。”董小柱说,生产力落后,但人心齐,大家一起完成了很多大工程。回想起当年,虽吃过很多苦,也给身体留下了一些老毛病,但迟暮之年看到自己曾经参与的大工程为百姓带来的好处,想到当今的幸福生活里有自己的一份努力,董小柱心里感觉十分骄傲。时代在变,村子想要发展也得随着时代改变,一路走来,董小柱曾和村委一起改善过村容村貌,曾将食用油厂、皮革加工厂、拖拉机配件厂引入村里,曾带领村民一起盖水塔、修马路、建楼房……他在努力让自己的村子更富裕、更漂亮,也因此获得过很多荣誉。他说:“做一方干部,就为一方负责。”

“这数十年,无论我们村还是国家都发展迅速,身为与共和国同龄的人,我十分骄傲!”如今,75岁的董小柱守着自己的小家,种些蔬菜送儿女。面对现今的村党支部书记董群英,董小柱说:“能为村里做点事儿,是咱们的福气。”

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