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杜明
周玉林是一名“共和国同龄人”,曾当过民办教师,又先后在地委党校、威县县委、邢台现代职业学校等单位工作,亲眼见证了邢台在各领域的快速发展。
周玉林先后当过民办和公立学校教师。上世纪70年代末,他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回到邢台建设家乡。
“当时刚改革开放,经济领域的人才非常紧缺,受过专业教育的财务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周玉林说,他任邢台地委党校政治经济教研室主任期间,非常关注经济领域的人才培养,就此提交过许多意见材料和建议稿。
为写好经济相关课题调研材料,周玉林经常深入基层“蹲点”,请教相关领域专家,并整理素材到深夜。“这样才能掌握更真实的情况。”这些经历,也让周玉林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快速发展变化。
1993年,周玉林到邢台市财贸学校任副校长。“这时,学校里已经有财务、会计、计算机等10余个专业,经济类在校生最多有1000多人。”周玉林说,短短十多年,虽然仍不能完全满足各类企业的需求,但经济人才已经从稀缺变得“宽裕”,高校经济学教育还细分出多个专业,充分体现了邢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退休后,周玉林并没有放弃为家乡贡献力量,常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2010年前,北俎村就有许多养殖蛋鸡的企业,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品附加值不高。周玉林给当地企业出主意、想点子,还推动河北兴达饲料集团与各家中小型蛋鸡养殖企业的合作对接。在他努力下,北俎村逐渐有了完善的蛋鸡养殖产业链,拉动了本村和周边村子的经济发展。
“我提出的建设北俎工业园区、蛋鸡产业带和打造沙河市东部‘经济长廊’等建议,当地农业和发改部门很重视,制定相关政策时也采纳了其中部分内容。”周玉林说。
在周玉林指导倡议下,北俎村青年企业家成立了“青年企业家联合会”,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会员们还定期慰问村里的老人,提供公益服务。
2013年起,周玉林开始撰写市经开区北俎村的村志。到2019年,他耗时6年多,共计撰写80余万字,分别辑印成了《北俎村志》《可爱的北俎》。在他笔下,不仅有当地的历史先贤,也有自立自强的普通人,给年轻人树立了做人做事的榜样。
为写好侯兆星、孔令海、孔建国等老前辈的革命事迹,周玉林自费先后到天津、南昌、云南等地,走访当事人及其亲属,还到档案馆调取相关史料,力求作品真实客观。
2020年3月,周玉林组织村民成立了“北俎阳光艺术团”,自己担任二胡手。“我们自费购置乐器和服饰,义务为村民演出,图一个‘大家高兴、自己尽兴’。”周玉林笑着说,艺术团目前已累计演出150余场,每次演出都能聚集一大批观众,场面“特别热闹”。
只要有时间,周玉林就会面向群众义务开办红色主题讲座。“把革命精神传下去,为弘扬传统文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周玉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