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广的基层调解“三件套”

2024-08-11 08:17:00 星期日  来源:邢台日报

本报记者 王露橦

“世广庭长,你不记得俺了?一看你掂的这袋子,俺就认出你了。前两年,俺亲戚家的矛盾就是你给调解开哩,后来两家再没置过气。”一见面,说话人就攥住“世广庭长”的手一个劲儿道谢。

这是发生在不久前的一幕。“世广庭长”名叫王世广,沙河法院白塔法庭原庭长,现任沙河法院特邀调解员。说话人名叫纪生良,沙河市白塔镇白塔村村民。这次,因为涉及自家的邻里纠纷,和王世广再次见面,纪生良眼里满是欣喜和对问题解决的期待。

今年是王世广在沙河法院工作的第35个年头。其间,在他的带领下,服务4个乡镇88个自然村的白塔法庭,婚姻家庭案件调撤率长期保持在80%以上,服判息诉率达95%,在全市法院系统名列前茅。

35年间,简易手提袋、笔记本、布鞋,这“三件套”让很多人记住了“世广庭长”,也成为他把矛盾解决在群众家门口的“得力助手”。

把简易手提袋当公文包

他是最不像法官的法官

王世广挺土,总爱用个装饮料的简易手提袋当公文包。

他说,自己是沙河市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从小俭省惯了。这袋子结实、防水。案卷往里一装,走哪带哪,拿放也顺手,挺好。

今年61岁的王世广皮肤黝黑,身材瘦削,有些许驼背,额头上满是深深浅浅的皱纹。和当事人聊天时,总爱两眼眯成一道缝,露出两行白牙、一脸憨笑。

“我认识世广快30年了,每次他来村里,都是步行、掂个手提袋、穿那件从集上花30块钱买的T恤。起初,我也不信——瞅着这样貌,挺土气,他是我们眼里最不像法官的法官。” 采访中,沙河市蝉房乡蝉房村村干部赵增良对记者说,后来,他发现,这个“土”法官不简单——

一年盛夏,蝉房村有两人斗气打架,事后一方经鉴定受轻微伤,双方对责任争议比较大。王世广接手案件后,没有直接认定责任,而是冒着酷暑专程到邻县,找到伤者就诊的医院,查阅就诊记录,弄清楚了实情——伤者是自己干活时不小心受的伤,轻微伤不是打架所致。王世广当着两家人的面把事说清,还了当事人清白。

“村里事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甭管多小的案子,世广从来不嫌麻烦,经常是掂着案卷来村里好几次,把事实调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经他调解的事儿,都能案结事了人和,大家伙儿都心服口服。”赵增良说。

除了调解矛盾纠纷,王世广还常到村里走访,不少村民见了他都愿意唠上几句。村干部遇到挠头的矛盾纠纷,常找他帮忙出面调解。对经手案件当事人和村干部沾亲带故的,王世广也叫上村干部和他一起调解,事半功倍。对不理解调解方案的,王世广就随手从手提袋里拿出法律依据,给当事人分析原委、释法明理。

久而久之,乡亲们都信他,有矛盾总愿意“叫世广庭长说说”。

办案心得写满4个笔记本

“他总有办法让案子峰回路转”

王世广挺倔,干不完活不吃饭、不睡觉。

“有一年冬天,我们调解一个离婚案子到天黑,双方才达成调解协议。”曾和王世广共事10年的王媛,现任沙河法院行政庭庭长。她回忆,那一次,她以为只要当事人在协议上签了字,就可以结案了。可王世广说,要想真正案结事了,还需要协调双方按协议履行完毕,不留后遗症。

“当天,世广庭长继续协调男方按约定退还女方的陪送物品,我们又开车到了远在几十公里外的男方家,看着双方把陪送物品一一清点交接完毕,才下班回家。一看表,已是凌晨。”不只是这一次。王媛发现,基层法院案多人少,嫌时间不够用的王世广,从不睡午觉,从没按点吃过饭,连节假日都在查案例、写判决书。每次办案回来后,不管多晚,他都坚持整理当天的工作内容,总结办案的经验教训,记录在笔记本上,弄完了才肯休息。

到今年,王世广已整理经办案件3227个,办案心得写满了4个笔记本,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调解方法——

几年前,沙河市刘石岗镇刘石岗村村民张建民在邻村开办了一家企业,后因合同问题与企业所在村产生矛盾纠纷。调解时,双方情绪都很激动、僵持不下。王世广见状,专门找间屋,让双方先关起门吵,自己在门外听,等双方把气都撒完了,自己再瞅准“火候”进门释法明理,三下五除二就把矛盾解开了。王世广管这个办法叫“搭台唱戏法”。

对于田地权属矛盾纠纷,王世广总结出“现场勘验法”,法官到现场勘验,把问题摆在明面上,谁对谁错一目了然,责任就能公平划分。

对于民间借贷矛盾纠纷,他总结出“自行协商法”,把双方当事人约到一起,让他们自行商量怎么还钱、利息是多少、什么时间还完,原则就一个:不能让诚实守信的群众吃亏。

用这些办法调解成功的案例,截至目前,没有一个当事人反悔。

“每次看见当事人激动地跳脚,世广庭长说得口干舌燥,我就觉得案子调解难度太大,大概率是调不成了,他却总有办法让案子峰回路转。”王媛打心眼里佩服。

穿布鞋上班,随时入户调解

“冲法官来了8趟,调解方案俺同意”

王世广挺怪。“你把群众当亲戚,群众才能信任你。”他常鼓励年轻干警走出法庭,走到群众中。35年来,他坚持穿布鞋上班,方便随时入户调解。可真到了群众家里,他却当起“黑老包”,也坚决不沾当事人一口饭、一滴水。

去年8月,沙河市刘石岗镇八里庙村遭遇连续降雨,有民房地基被冲倒,影响到坡下邻居的正常生活。双方就房屋恢复原状的费用产生矛盾纠纷。

按照约定时间,当天深夜,王世广穿着布鞋,到群众家里登高爬低反复测量。由于这天当事双方都在气头上,调解并不顺利,王世广只得另约时间再上门。直到矛盾解开,王世广前前后后去了8次。

其间,当事人质疑:“你们法官是不是有加班费呀?白天来、夜里来的,都来8趟了,叫吃饭不吃,叫喝水也不喝,你们到底图啥?”

王世广没有直接回答,但只要双方当事人一有争议,他就第一时间上门勘验,最后一次上门时,在村干部的见证和监督下,终于把责任划分清楚。一方当事人先松口:“就冲着法官为了俺家的事儿来了8趟,一口水都没有喝过,调解方案俺同意。”另一方也跟着同意了调解方案。

“世广庭长,群众的水一口不喝,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回法庭后,有年轻干警这样问王世广。他反问:“你本来很公平,因为喝了当事人一口水,让另一方当事人误会你还沾了人家别的好处,不信你能‘一碗水端平’,你咋办?”

这次之后,王世广总结,提高调解成功率,还得用“笨”办法——多去群众家里坐坐了解情况,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群众也不傻,知道谁对他好,谁是真心想帮他解决问题的,“疙瘩”也就顺其自然解开了。

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