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区共实施21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36.8万亩
旱涝皆有方 秋粮更稳当
本报记者 尚子琪
近日,走进任泽区澧湾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玉米田间,一块块耕地井然有序,一排排绿油油的玉米苗生机勃勃。种粮大户赵孟辉早早便来到田间地头,观察玉米的长势。
据他介绍,6月上旬收完小麦,就开始忙活夏种。然而受连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导致土壤失墒较快,给夏播夏管带来不小的困难。
“这些喷灌设备帮了大忙,田里建了提灌站、出水口,浇水时,1个人就能管1500亩小麦,再也不用没日没夜守着了。”赵孟辉告诉记者,喷灌不仅耗时短且作业时间灵活,可以根据墒情灵活调配,亩均灌溉用水由60立方米降至30立方米以下,每亩地浇一次还能节省用工费30元,及时、高效又节省投入。
让赵孟辉省心的原因正是任泽区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近年来,该区累计实施了21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共建设高标准农田36.8万亩,同时,该区还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大力推广节水灌溉项目,不仅提升了农田的防洪排涝能力,增强了农田的抗旱抗灾能力,更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更加稳定、肥沃的土壤环境。
“建成高标准农田后,亩均节约用水量20方左右,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能够实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目标。”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办公室负责人李鑫表示,目前,该区计划在澧湾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的南边,建设一个核心示范区,位置大概在西固城镇路一、路二、路三村,推广使用地埋自动伸缩式喷灌、指针式喷灌、智能灌溉机器人等更先进的喷灌设备,让农户在手机上就可以实现灌溉操作,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水流量大小和速度、喷头高度和角度等,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提高农田管理效率。
眼下,玉米进入管理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在赵孟辉的高标准农田里,伴随着一阵阵旋翼转动的声音,农用植保无人机在操作人员的控制下腾空而起,在玉米地上空来回穿梭,一道道“药雾”均匀喷洒在田间。
“建成高标准农田后,土地集中连片了,一台无人机一天能喷洒农药1000亩到1500亩,效率比以前大大提高了。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水肥一体化和高空昆虫控诱设备,基本实现了对田间苗情、病情、虫情、墒情的监测和施肥灌溉的控制。”赵孟辉高兴地说。
除了解决灌排难题,方便田间管理外,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还通过增施生物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提升了耕地质量,再进一步配合翻耕深耕、秸秆还田、新技术品种引进推广等工程农艺措施。据区农业农村局预计,小麦、玉米亩均将增产100余公斤,按2.5元/公斤计算,亩均增产效益250余元。
土地产出提高,种地收入增加。农民动起来,农田也忙起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势头随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