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新华南路小学三(4)班方一诺妈妈
作者与女儿合影
我的父母是“60后”,我是“80后”,我的孩子是“10后”。我们家有3个不同年代的故事,也有着传承了三代人的家风。
我的父母是20世纪60年代人,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艰辛与困苦。他们的童年伴随着饥饿贫穷,但正是这样的环境,塑造了他们勤劳、勇敢、正直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这种品质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种子,成为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指引。
父母小时候,苦乐交织,生活艰辛困苦。他们跌跌撞撞长大,慢慢学会坚强。我的父亲吃粗粮长大,饥一顿饱一顿,肠胃经常不舒服。母亲上学要走很长的路,中午还要赶回家负责两个妹妹的伙食。她至今还在感慨说:“当年上学就像打仗一样。”后来,懂事的他们选择读中专,结果学有所成之时,大学生成了就业的宠儿。在几年工作后,父母经人介绍相知相识、彼此爱慕,组建起一个幸福的家庭。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在国企改革浪潮中,父母先后失业。两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成了无业游民,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
即使是最困难的时候,父母也没有忘记学习。父亲自学计算机、考取审计证,母亲发挥动手能力强的特长,把编织刺绣干得有声有色。
我是在我们家的“动荡时期”出生的。父母忙于生计,我一断奶便进了托儿所,5岁就和父母分床睡,8岁自己骑自行车上下学。
印象最深刻的是学习朱自清《背影》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属于父母的“背影”。记得我刚上小学,家里住在一个小房子里。在一个深秋的晚上,天气已经逐渐变凉,我写完作业趴在桌上睡着了。到了半夜,我睡醒睁开眼睛,屋顶灯光上映着一个高大的身影。妈妈坐在床边,借着微弱的台灯光,正在缝补我过冬要穿的棉衣。那一针一线细细缝补的棉衣,牵扯的是妈妈对我无尽的爱。
2000年,我们家住进了爸爸单位的集资房,我也顺利升入初中。一个初夏傍晚,我拖着40℃高烧的身体回到家,蒙上被子倒头就睡。不知过了多久。爸爸下班回家,看我状态不对,便带着我去医院。
家附近的医院,平时也就五分钟路程,而那天的路似乎很漫长。一路上,爸爸默不作声地走在前面,我眼前昏黑,只有他的背影,一直指引着我。
对我来说,爸爸妈妈对我的关怀有着深刻的含义。他们的爱是毅力、信念、坚强、不屈,我从他们的爱里学会了树立志向,就像他们努力为家庭规划着未来。
时光荏苒,在父母影响下,我逐渐成为自信勇敢、自立自强的人。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第十年。在这十年里,我经历了结婚、生子和生活上的变故,也是在这十年里,在家庭、工作中,我也得到了提升。
工作上,我从普通职员,一路成长为职称、职务双晋升的高级专业人才;生活中,我从家庭主妇,变身为活力满满的“健身达人”。我继承了父母勤劳、正直、坚韧的品质,在时代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我努力工作、诚实做人、不畏艰难,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有了女儿后,我更加明白家风的重要性。我希望能够将好家风传承给她,让她也能成为一个勤劳、正直、坚韧的人。我常常给她讲述父母的故事,告诉她生活的真谛和价值。女儿在我们的熏陶下,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成熟与坚韧。她在学校里勤奋学习、不怕困难;在生活中,她乐于助人、诚实守信。每当看到她的成长,我都深感骄傲,也更加坚定要将家风传承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三代家风,代代传承。从父母的坚韧不屈,到我们这一代的自信担当,再到下一代人的开放多元,家风传承宛如精神血脉不断流淌。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传承这份宝贵的家风,让家庭的光芒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