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太行泉城老街巷》之靛市街
靛青市场一条街 老巷深深藏古迹
城市中每一条老旧街巷,都代表着特殊的意义,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坐落在襄都区的靛市街始于繁华,归于宁静。斑斑驳驳的街道刻画着动人的故事;被岁月侵蚀的墙体、角落长满的青苔,勾勒起太多人的回忆……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赵昊 郭红玉 文/图
1老街巷深藏众多古迹
靛市街坐落于中兴大街明月广场以南的位置,是邢台南关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据一位住在附近的老人回忆说,从古一直流传着“先有靛市,后有南关”的说法。由此可见,靛市街历史之悠久。
7月13日,雨后的天气清新怡人,靛市街不长,全长约435米,宽约7米。走在老街巷上,新铺设的柏油马路,道路两边伫立着一座座楼房,只有路北一排参天大树,与路标“靛市街”略显“陈旧”。
靛市街的古朴,藏在街南一条深巷中。靛市街南,延伸出的一条小巷,名曰密市巷,又名“七道弯”,可见其弯道之多。小巷北口东边,一座老宅矗立,门楼处琉璃色的雕花透出古朴之美,正面雕刻着缩影版的“城门楼”,侧面刻有精美的白莲花和木雕的如意穗子,精雕细琢的手艺,令人叹为观止。
密市巷南行,建于元代初期的清真北寺坐落于此,凸显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从此沿东西狭窄小巷东行,雨后的老墙壁上长满了绿色青苔。在清真北寺东门,靛市水坑藏于此处。太行泉城自古多水,“听老辈人说,这水坑原来有泉水冒出,水量很大,但后来随着地下水位下降,水坑里也没啥水了。”住在附近的一位老先生说。如今,靛市水坑被铁丝网围起,坑内长满了茂密的绿植和芦苇,也从侧面证明了这里地下水源较为充沛。
2居民回忆看昔日繁华
曾经街道两旁繁荣热闹的平房、商铺,如今变成了居民楼,只能从在靛市街的原住民口中勾勒。
“80后”市民张女士小时候常来靛市街耍。“姥姥在这里住,从小就在这片儿长大,对这里记忆尤为深刻。”张女士笑着回忆。以前的老街上,好多处院子南口在靛市街,北边还有个小门直通中兴大街,一个门洞里住着十几户人家。“还记得那时候不少人家里都有一口井,老辈人曾饮用井水。还说附近有居民会自己染布,都是从祖上代代流传下来的手艺。”张女士说,后来井内的水逐渐干涸,接通了自来水;染布行当也越来越没落,手艺渐渐失传。
在张女士的记忆中,靛市街中段有个高家院,是一座古老的院子,很久没人住,曾是街上孩子们的“探险之地”。“高高的门楼,深深的院子,对小朋友而言充满着想象。”张女士笑着说。
靛市街东头一座财神庙干净整洁,门口蹲着两座石狮子,记者到达时未曾开门。“以前这座庙比较破旧,这是后期重修的,在以前的老庙旁边还有一棵歪脖子老槐树。”张女士说,槐树有两个成人怀抱粗,树干倾斜,孩子们经常爬上爬下,似乎这里充满着无限可以探寻的秘密。
“这条街虽然不太长,却从明清时期开始繁华,至今仍是人来人往。”张女士感慨,这条街在上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时基本全部重建了,但街南不远的靛市水坑、清真北寺,曲折蜿蜒的小巷内古旧斑驳的老民居,让这条街不仅有现代的烟火气,也充满着浓浓的历史感。
3靛青市场退出历史舞台
据史料记载,靛市街原名顺城路,因街道紧邻顺德府南城墙而得名。后因这里商业繁荣,染业兴起,形成颇具规模的靛青市场,于清朝道光七年将顺城路改名为靛市街。
据我市文史专家介绍,街以靛市为名,就是因靛青市场而名。
靛,是一种草,又称蓝靛草,其根部可以入药,就是有名的板蓝根。蓝靛草的叶子是古老的染料。《诗经》小雅中有“终朝采绿,不盈一掬,终朝采蓝,不盈一襜”的诗句。
靛市是专门出卖染料的市场,亦借助邢台的土布织造的发展。邢台纺织业源远流长,土布行曾是南关五大行之一。早在西汉时期,巨鹿所产蒲桃锦、散花绫为高级布品,供皇室御用。《西京杂记》称“绫出巨鹿陈宝光家。”锦绫实际上就是明清以来带有色图案的邢台土布。其染料多为蓝色,过去有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蓝即是从蓝靛草中提取出来的。邢台土布曾销售北至张家口、内蒙古,西至山西平定、榆次、太谷等地。京汉、正太铁路通车后,南关土布行更是声名远播。
随着民国时期西方化学颜料的进口,传统染料失去销路,南关染坊逐渐衰落。抗战爆发后,靛市街仅余两三家染坊,并随岁月变迁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其街道名称沿用至今,从靛市街现存长度看,当年的染坊市场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靛市街沉淀了厚重的历史,如今的老街和留存的古建筑,依然是邢台市民心灵的寄托,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