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邢台新篇章

2022-01-24 09:01:03 星期一  来源:邢台日报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立足新发展阶段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奋力谱写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邢台新篇章

本报记者 武健 通讯员 吕先硕

阅读提示

“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较好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1月23日,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市长宋华英在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2021年工作时说。

站在新的起点,报告明确了2022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提出主要抓好八个方面工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邢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回眸2021

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1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总结一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较好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聚焦创新发展,实力邢台建设迈上新的台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2.6%,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7.1个百分点。3项科技成果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创我市历史最好成绩。16个特色产业集群列入省重点,数量占比和营业收入均居全省第二。

——聚焦协调发展,品质邢台建设呈现崭新面貌。中心城市“十大标配”和县城“两馆两院三中心”建设全面铺开,邢台机场主体竣工,邢和铁路正线铺轨作业完成,新改扩建公路1216公里,新创建美丽乡村270个、数量全省第二,省级卫生乡镇数量全省第一。

——聚焦绿色发展,美丽邢台建设实现较大突破。在PM2.5平均浓度“退倒十”的基础上,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成功退出全国后二十位。新增国土绿化面积35.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全部完成,21条主要河流实现“河河有水”,狗头泉、百泉、黑龙潭实现复涌。

——聚焦开放发展,活力邢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项目平均开工时间提前30天以上;企业总量首次突破20万户,市场主体达到75.41万户。全市快递业务量突破5亿件,同比增长27.6%,农村电子商务零售额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我市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信用监测排名连续10个月保持全省第一。

——聚焦共享发展,幸福邢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省20项民生工程、市20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如期兑现承诺,省20项民生工程可量化的29个单项中我市有16项位列全省第一。“医养一体、两院融合”经验做法得到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全省第一。

2021年,经济运行提质增效。省市重点项目中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占比达到45%,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全市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实现4269亿元,同比增长21.29%,新增省“专精特新”企业67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8家。全市省级经济开发区营业收入完成5100亿元,同比增长19%,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开发区达到13家。

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工程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用时压减30%以上,285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在全省率先启动“一业一证一码”改革,市县两级2.6万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新增省级创新平台81家,58家企业研发机构获省A级认证、数量全省第一。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开展城市“三改一拆”,累计拆除、改造860.7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新开工6500套,基本建成2793套,改造老旧小区327个、面积293万平方米,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小区630个。新改建公园绿地259个,新增停车泊位2.9万个。新建垃圾场站5座、改造提升42座,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全域全量焚烧,城乡一体化垃圾治理市域全覆盖。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73,同比下降18.4%,在全国168重点城市排名倒23;PM2.5平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9%,下降率全省第一;优良天数245天,同比增加39天,增加幅度全省第一。水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浅层、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同比回升3.01米、5.67米,回升幅度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实施产业项目387个,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5.93万人,实现了“零返贫”“零致贫”。新建高标准农田43.13万亩,新增“万元钱”面积100.24万亩,全市粮食总产同比增加8500万斤。全市淘宝村达到186个,数量居全国第十一、全省第一。

民生福祉全面增强。城镇新增就业8.1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66万人次。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6所,新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26所,106个农村学前教育建设项目全部完工。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平安邢台建设,创新“1+3”督导调度机制,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市生产安全事故实现“双下降”。

展望2022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邢台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

市长宋华英在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2年,我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邢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必须坚持政治思维,一切工作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动,坚决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在服务国家战略、融入“三件大事”中作出更大贡献。”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从群众的需求和感受出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统筹协调、综合集成,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解决问题。”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放在突出位置,精准把握制定政策和推动改革的时度效,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报告中用5个“必须坚持”宣誓邢台抓好2022年八个方面工作的坚定决心。

经济发展离不开项目建设。

报告提出,持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把抓投资上项目促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扎实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行动——

抓项目谋划储备。突出产业链招商、定向招商、填空招商、点对点招商,新增开工入库项目600个。聚焦工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新基建项目、水利交通项目和生产性服务业项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争列省重点项目100项以上,完成省市重点项目投资300亿元以上。

抓项目提质增效。建立健全抓投资上项目促发展的工作机制,明确区域、行业、平台“三个清单”,强化落实“五要件”,继续实施观摩拉练、包联调度、通报比看等有效举措,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省市重点项目,全力做好生产要素保障。突出邢台钢铁迁建、中钢邢机新厂区建设等重大立市立县项目,力促项目尽快建成投产。

抓项目载体优化。以开发区提质扩容为契机,着力打造“万亩千亿大平台”,加快形成京津冀中高端制造业集聚基地。积极推进邢东新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支持邢台经开区争创国家级经开区、邢台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全力打造冀中南转型升级示范带的邢台优势板块。

抓消费和贸易增长。支持宝信、白马、美神3家省级智慧物流园区做大做强,支持传统商贸企业拓展线上业务,鼓励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绿色消费,打造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全市网络零售额增长10%以上。

报告提出,要持续推动产业提质提效,做强高质量发展支撑。聚焦实体经济在稳增促调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性支撑作用,我市将持续开展12项赋能行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围绕25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建链专项行动,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引导产业集群资源优化整合,做大做强产业龙头,提高本地产业配套协作能力,以产业链集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全市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增长15%、达到4800亿元以上,新增超百亿产业集群1个。巩固提升9条传统优势产业链,深化“千企转型”和“百项技改”行动,实施技改升级项目500个,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两化”融合、企业上云、绿色工厂全覆盖。发展壮大12条新兴产业链,重点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重点项目,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力争装备制造业营收规模达到千亿元水平,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持续提升“亩均”收益,规上工业企业和用地3亩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增长15%。下大力扩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5%以上。加大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家以上。

报告提出,我市将持续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优化高质量发展布局。实施城市排水防涝补短板十大工程,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步伐,启动344个住宅小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改造市政老旧管网25公里;新增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新开工棚户区改造8264套,基本建成6985套,改造老旧小区181个。谋划启动总投资223亿元的县城建设重点工程295项,完成投资105亿元以上。以“十个一”标配为标志,创建美丽城镇40个。统筹推进交通路网、绿化生态景观、精细化管理、城市更新等116个城建重点工程,年内完成投资92亿元。

“用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治理和保护,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报告提出,我市将巩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退后十”成果,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强化结构性减排,加快推进重点企业退城搬迁治本工程。加快推进河流水系坑塘连通,打造新河县水美乡村全国试点示范样板;完善引江、引黄、水库等用水工程体系,完成75万农村居民生活水源江水置换,压采地下水1.52亿立方米。以太行山浅山丘陵地区为重点,科学推进全市国土绿化,完成营造林21.68万亩。

新的一年,我市将持续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市场主体需求导向,加速释放改革红利,探索形成一批“邢台改革模式”。

围绕创建一流改革高地,我市将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深化项目承诺制、工程审批制度改革、审管衔接机制等改革举措,实现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围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我市将巩固全国地级市信用监测排名前30位次;健全完善商事制度,企业开办1日办结,企业简易注销公告时间压缩至20日内;拓展“两不见面”改革成果,实现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围绕构建一流要素市场,我市将加大“五未”土地处置力度,实行“一次规划、分期供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实施“金牛工程”,深化“挂牌上市服务小分队”作用,年内新增挂牌上市企业10家左右。

报告提出,我市将持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总产保持95亿斤左右。做强优质强筋小麦等11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集中力量打造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争创省级及以上标准化示范规模养殖场10个,重点打造“两带一基地”。扎实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三年行动,加快推进4个省级、20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新建改建农村户厕3万座以上,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全覆盖。以蔬菜、中草药等为重点,打造30个千亩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计划,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家庭农场500家,新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

“持续推进民生保障改善,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做好民生工作的表述,情真意切暖人心。

新的一年,我市将促进就业创业,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在邢创业就业和农民工、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次以上。优先发展教育,完成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0所,新改扩建中小学30所,增加学位5000个以上,力争2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创建为特色化高中,推进市特教学校搬迁项目建设。推进养老事业发展,着重提升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完成适老化改造1805户,培育等级养老机构20家。

“认真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坚决守好首都政治‘护城河’的邢台防线。”报告提出,我市将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推进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筑牢疫情防线。聚焦金融、债务、房地产、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严格实行安全生产“1+3”督导调度,强化危险化学品、矿山、道路交通、食品药品等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持续平稳。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统筹“城市大脑”、智慧平安小区、“雪亮工程”等建设,构建“多网合一”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推动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