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开启特殊孩子智慧之门
——记市特教学校党支部
本报记者谢霄凌
“能够现场见证建党百年盛典,我感到无比自豪。”7月1日早晨6点半,怀着激动的心情,市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杨密婷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基层代表来到了天安门广场。
“青少年们在天安门广场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是今日青年对党的庄严承诺。”杨密婷告诉记者,她的位置在身着蓝色上衣的青少年方队旁边,当整个广场上回荡着他们的朗诵时,她的眼泪夺眶而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残障孩子的幸福生活。残障孩子们生在新中国,赶上了好时代,强国之路也同样有他们的责任。”杨密婷说,今后要教育孩子们刻苦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回报祖国。
在建党百年之际,市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杨密婷说,今后,将继续以党建工作统领学校全面发展,带领广大党员以“妈妈式服务”惠及每一名特殊儿童,将党的利好政策带进千万个特殊儿童的家庭,让每一名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幸福健康成长。
把党员炼成攻坚克难的先锋队
让听障学生用手语“唱”国歌,让视障学生用手摸读核心价值观图解,通过特殊军训圆孩子们军训梦,通过励志影院展播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开展课前诵读经典……
市特教学校始终将红色文化贯穿学校教育始终,通过德育521模式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开展爱国主义、心理健康、优秀传统文化、励志、节约粮食光盘行动、传统节日等主题教育,打通了思想教育最后一公里。
压担子、加任务把党员炼成了攻坚克难的先锋队,这是市特教学校党支部流传下来的传统。
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张金义,为了给学校节省经费,外出开会总是提前在兜里装上两个馒头;
老师们外出培训,无论去多远的城市,只买最便宜的硬座或站票;
为了让孩子们冬天不受冻,党员教师董云华带着爱人一起加班加点在学校打煤球……
现如今,已经盖起新校舍,用上先进教学设备的特教工作者依然坚守着同样的初心和使命。
坚持一对一帮扶学生,建档立卡贫困生更是一个不漏。学校的党员们已经带头走遍了全市20个县(市、区),访问残疾人家庭数百个。在疫情防控中,党员们缴纳特殊党费、捐款捐物在先,护送学生回家,精准施策做到“停课不停学”,送教上门捐赠物资5000多元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线上学习困难。
将特教学校打造成邢台教育的“精神高地”
在市特教学校每位教师的家中,都备有一张“爱心小床”。这张小床就像孩子们的避风港,随时可以提供给他们家的温暖。
有一年元旦放假,听障男孩明明的父母闹矛盾,谁也不来接他。天快黑了,他孤单单地趴在窗台上,眼巴巴地望着大门默默流泪。
班主任郭香芹一下班,就把明明接回了自己家。晚上,明明躺在为他精心准备的小床上,睡得十分香甜。
上课是老师,下课是家长;工作时间是服务者,业余时间是志愿者;中层干部义务值班,党员教师休息日无偿到校补课、照顾留校学生,家中为孩子们备有“爱心小床”,不是父母胜似父母。
“爱心小床”“铁树开花”“啃硬骨头”……在市特教学校的党建文化展厅,一个个感人的事迹都在向世人诉说着“以生为本,和爱花开”的校园文化。
“‘和’,是和谐、协调;‘爱’,是以爱为源,爱满天下。”杨密婷说,真爱充溢的教育,才是最有魅力的教育。
目前,市特教学校的党建文化展厅,已有2万人次参观研学,成为20多个单位党员教育阵地,被评为省扶残助残志愿服务基地,市志愿服务十大品牌。学校始终以“事在人为、事争一流”强音,引导党员向优秀看齐,教师向名师、师德楷模努力,倾心将特教学校打造成邢台教育的“精神高地”。
残疾人教育服务“零拒绝”
每逢周末,内丘县柳林镇西刘庄村一个农家小院里,就会挤满了人。
这是残疾儿童阳阳的家。2019年春,市特教学校发动学校党员捐款,在阳阳家里修建了学习和康复场所。一到周末,老师会准时来上课。
新颖的教学方式,还会吸引附近村的残疾人及其家人前来咨询。他们围着老师问个不停,从送教教师那里明白了国家的利好政策,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早在2011年,针对重度残障孩子和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市特教学校就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开展“送教上门”,为孩子量身定做学习康复计划,并指导家长做好后期辅助教育,实现了残疾人教育服务“零拒绝”。
多年来,在市特教学校党支部的带领下,教师们行程3.6万公里到60多名残疾孩子家中上门送教,为考上大学的困难学生捐款,为就业学生争取岗位。
市特教学校“服务多延伸一公里”成为省中小学党建工作优秀案例。
爱的守望,结出美的果子。
李梦琪考取长春大学,如今回到家乡威县成为特教学校的一名教师;侯晓静考取长春大学,如今开办了自己的墙绘广告工作室,年收入超过20万元;耿辉敏创办了内丘县弘传邢瓷陶瓷有限公司,被评为内丘县“能工巧匠”……
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考上理想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带动家庭脱贫致富奔小康,昔日的家庭包袱变成家庭经济收入的顶梁柱。